平生不售屠龍技,投老真為種菜人。開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時要注意防護呀。漢末時期飽學之士眾多,他們在朝堂上屢屢貢獻自己的諫言,但有些士人受自身知識水平限制,有時難以提出較優的解決方案。本篇就來聊聊淳于俊。
關于淳于俊的記載都集中在《三國志·高貴鄉公紀》中,他留下的事跡都與曹髦有關,彼時他擔任著魏國的易博士。黃初五年(224年),魏文帝曹丕設立太學,不僅定下了五經課試法,還設置了春秋谷梁博士,這些博士們就要負責講授經學。
“夏四月,立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三國志·文帝紀》
案《續百官志》,漢時設立的博士涉獵經學諸多典籍,其中就包含《易》、《尚書》、《詩》、《禮》、《春秋》等。不過能夠博通五經的博士較少,像樂詳這樣能夠教授五經的博士少之又少,大部分博士都有自己專精的內容,淳于俊應擅長的是《易經》。
“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易》四,施、孟、梁丘、京氏。《尚書》三,歐陽、大小夏侯氏。《詩》三,魯、齊、韓氏。《禮》二,大小戴氏。《春秋》二,《公羊》嚴、顏氏。掌教弟子。國有疑事,掌承問對”——《續百官志》
“于時太學初立,有博士十馀人,學多褊狹,又不熟悉,略不親教,備員而已。惟詳五業并授,其或難解,質而不解,詳無慍色,以杖畫地,牽譬引類,至忘寢食,以是獨擅名於遠近”——《三國志·杜畿傳》注引《魏略》
曹髦詢問淳于俊的也是《易經》相關的內容,他來到太學詢問博士們《易經》這部典籍在各個時期名稱不一樣的原因,淳于俊就分別解釋了《連山》、《歸藏》名字的由來。當曹髦問到《易經》成書的原因以及孔子、鄭玄將注解與《易經》合不合傳的原因時,淳于俊也無法給出明確的解釋。
帝曰:‘若圣人以不合為謙,則鄭玄何獨不謙邪?’俊對曰:‘古義弘深,圣問奧遠,非臣所能詳盡。’——《三國志·高貴鄉公紀》
當討論到圣人教化天下的的差異以及《易經》中“乾”的釋義時,淳于俊也給出了一定見解。此后曹髦在經學方面的問題還問住了庾峻等人,也無愧一句“才同陳思”的贊譽,而淳于俊此后就沒再在史書中出過場了。
如有疏漏,還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