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已經變成人間煉獄,赤眉軍就像是風暴般一遍又一遍在帝都中掃蕩,一直在等待機會的鄧禹終于厲兵秣馬在郁夷縣與赤眉軍相遇了。
這是鄧禹的第一場大敗,雖然沒有傷及漢軍根本,但卻讓鄧禹不得不撤兵云陽。
此時正值劉秀稱帝之初,漢軍的每一場大戰都必須取得勝利,只有這樣才能讓剛剛稱帝的劉秀贏得人心。鄧禹急切需要一場大勝來扭轉頹勢,長安百姓都在關注著漢軍的一舉一動,贏得帝都民心比什么都重要!
就在這時,鄧禹聽到了一個消息:漢中延岑兵出大散關,而得知消息的赤眉軍大將逄安(音同旁)率兵十萬討伐延岑。
在這里簡單說一下延岑的前世今生,更始二年(24年)更始帝劉玄大封諸王,有位叫劉嘉的漢室宗親被封為漢中王,延岑就是他的部下。
延岑是個小人物,但是從他的身上卻可以折射出亂世中的爾虞我詐。
延岑曾幾次把主子劉嘉打出漢中,也幾次大敗。兵出大散關對于延岑來說是個無奈之舉,在復仇的劉嘉和趁火打劫的公孫述二人的雙重夾擊之下,他不得不一路北逃,最后在走投無路之下再次投降了劉嘉。
難以理解心大的劉嘉是用什么樣的胸懷再次包容了這位把自己趕出老家的叛徒部下的,總之投降后的延岑很快被派往右扶風,屯兵杜陵,對赤眉軍所占據的長安形成對峙。
城中的赤眉軍精銳已經盡出,把握機會的鄧禹立刻舉兵攻打長安。
與此同時,聞訊來援的赤眉軍大將謝祿迅速封鎖了整個長安城,漆黑混亂的街道之間,從未打過游擊的漢軍再度被靈活性極強的赤眉軍殺得丟盔棄甲,這是鄧禹的第二次大敗。
在后方一直關注關中戰事的劉秀終于坐不住了,鄧禹畢竟年少輕狂,只肯大勝不愿大敗。
一敗再敗非但不會讓鄧禹就此罷手,反而會讓他失去冷靜的判斷,一次又一次地以卵擊石。
跟劉秀預料的一樣,在接到召回詔書后的鄧禹徹底喪失了自己的判斷力,深受皇恩卻毫無軍功的他在面臨缺兵少糧的困境下,仍然帶著軍隊一遍又一遍地攻向赤眉軍,然后一遍又一遍的大敗。(禹慚于受任而功不遂,數以饑卒徼戰,轍不利。)
有句話叫: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話是好話,但用這句話來抗衡皇權的將領大多數都沒有什么好下場。
敗軍之將不聽召回圣旨,接二連三一敗再敗,最后還能不掉腦袋的,也就只有在光武一朝才會出現。
劉秀給鄧禹留下了足夠的成長時間,他知道少年得志的鄧禹只有在血與火的戰場上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獨當一面的帥才。
既然你不愿退,那我就去派人幫你好了!
劉秀為鄧禹挑選了一個人,代他討伐赤眉——大樹將軍馮異。鄧禹是輕狂兇猛的雄獅,馮異是八風不動的巨象。有馮異在,鄧禹無論是敗到何種地步也一定能全身而退!
天子圣駕一直將馮異送到了河南,臨行前的馮異被賜予了寶馬和名劍。
“麾下諸將善戰卻暴虐,只有你不一樣,此去不為征戰,是為民心。”
馮異知道劉秀的意思,在亂世中殺紅了眼的軍隊多多少少都會做出暴虐的行徑,從登基后的那一刻開始,日月所照的土地上都將是大漢的子民,一個也不能屠戮。
“莫要再有第二個鄧奉。”
馮異知道劉秀在擔心什么,鄧奉事件的發生一直是他心中無法抹去的傷痕。
而釀成鄧奉事件的罪魁禍首,正是吳漢!
吳漢是不世出的猛將,他就像是劉秀的獠牙,永遠都在用不顧后果的武力蕩滌所到之處所有的人,包括無辜的百姓。
建武二年春,吳漢橫掃鄴城附近流寇,緊接著又馬不停蹄地進入河內,再進軍荊州地界,連下南陽,宛城,新野等城池。
問題就出在荊州地界上,吳漢大軍收復南陽等城池后縱兵擄掠,搞得民怨沸騰,百姓苦不堪言。
南陽號稱帝鄉,是劉秀出生的地方;而且追隨劉秀起兵的皇親國戚中大部分人都是南陽,新野等地的望族,如以陰麗華為代表的新野陰氏,以李通為代表的宛城李氏和以鄧晨鄧奉為代表的新野鄧氏。
吳漢雖然是打仗的好手,但是政治敏感度實在是太低了。他縱兵燒殺搶掠的行徑瞬間激怒了一個人——鄧奉!
鄧奉曾奉命在亂世中保護陰麗華安全,所以劉秀對他絕對信任,不僅委以重任,而且還將漢軍中的精銳都盡數交給了他。
駐扎在南陽的軍隊突然發生騷亂,帳中的吳漢還未來得及反應,哨兵的消息已經接二連三的傳了進來。
破虜將軍鄧奉劫走糧草輜重,攻破淯陽,與盤踞在附近的更始帝殘余勢力連為一體,又和造反的南郡秦豐達成同盟,出其不意殺得吳漢軍大敗,不得已退出南陽。
原本的大勝變成了滿盤皆輸,而且更頭疼的是,鄧奉手中的精銳擁有著漢軍中一等一的戰斗實力,本來就亂成一團的荊州地界又多了一股強大的地方勢力。
但不管怎么樣,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即便是戰亂不斷,至此為止,新莽末年的饑荒總算是被解決了。
從曾經的天價粟米,到現在野麥叢生,野蠶成繭,漫山遍野,飽受戰爭之苦的百姓們已經看到了曙光。(初,王莽末,天下旱蝗,黃金一斤易粟一斛;至是野谷旅生,麻菽尤盛,野蠶成繭,披于山阜,人收其利焉。)
黑暗正在過去,黎明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