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很聰明”,但在某些事情上就是不開竅;某人也許“不聰明”,但在某類事情上遠超于你。為什么?我們總是想當然地歸結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讓我講幾件生活中的小事,探究一下:你能做好什么由什么決定。
第一件事,下象棋。
兒子不知從什么時候喜歡上下象棋,經常求我陪練。我一直不太喜歡棋類,但為了兒子,我每每裝著欣然應約。但是陪練以來,我沒贏過一局棋,逢場必輸。兒子是新手,我也是新手,為什么?我比兒子笨嗎?但要從學習成績上來說,我初中時經常是班里的第一名,兒子在班里的名次卻一直靠后。兒子每次下完象棋總會認真想一會兒,甚至擺弄回去再去分析,琢磨、總結一些經驗。我則在下完棋后逃之夭夭,有種解脫感。所以,這第一點,應該是興趣。自己感興趣的事,自然會用心,不感興趣的事就用不進去心。用心與不用心做事,自然有天壤之別。
第二件事,不喜歡的工作。
你所做的工作,不一定每件都喜歡,總有樂意做的,或不樂意做的。樂意做的自不必說,你定會把它做好。不樂意做的怎么辦?我多年來遵循的原則是本職工作必須做好,屬于自己的職責務必盡到。所以,不樂意做的工作,我也會努力做好,這緣自于一種責任心,一種做人的尊嚴或榮譽感。所以,這第二點,應該是責任心。而且,多年來,看單位許多新進的人員,總結的經驗就是,能否做好工作不一定取決于學歷、專業、一本、二本或三本,因為一般行政工作沒有太復雜的,主要就是責任心的問題。
第三件事,做飯。
我在家里五個兄妹中是最小的一個,既有父母的多一份疼愛,又有哥姐們關照,所以我從兒時起就很少做家務。長大后,學習任務越來越多,我也養成了喜歡讀書的習慣,就更無暇也無心做家務。結婚后,最初幾年,還能依靠兩邊的老人,后來老人們老了,病了,孩子也到了長身體和學習的關鍵時期。怎么辦?我經常是買一頓做一頓,孩子不喜歡吃外面買的飯,我做的也不好吃,導致孩子營養缺乏,面黃肌瘦,影響了成長和學習。單位開灶后,我就給領導說,我不吃,把我的這份讓給孩子,但因單位離家太遠,只好買個飯盒帶回去吃。但是這一舉動卻使有些人“眼紅”或“眼黑”,仿佛是我為了占單位的便宜。盡管我每次都拿的不多,但是看到別人的眼神,還是覺得理短似的。后來,還有一個帶飯的竟說大師傅飯帶的多少不公,告到了局長那里,惹來一陣喧嘩和嗤笑。我有些惱怒了:不就是做個飯嗎?至于受這樣的難?從那以后,我每天下班自己勤奮做飯,基本半小時就搞定,而且在百度上學習一些菜品,一家人吃得開心又舒心,尤其是兒子,個子長高了,成績也進步了。原來做飯并不是想的那么難。做飯、洗鍋、做家務也是對我身體的一種鍛煉,何樂而不為呢?所以,這第三點,應該是如司馬遷所說: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也。有些能力,經刺激后就迸發出來了。
第四件事,遵守規定。
以前在單位,基本每周都會有公款吃喝的機會。上級來人、同級參觀、過節、搞活動、互相吃請……,每年招待費都居高不下,盡管上級要求降低,就是難以控制。八項規定實施后,對招待費有非常嚴格的控制,對公務招待要求在本單位職工灶安排,一般不允許在飯店安排。對飯店消費數額較大的,還要進行專項檢查,不符合規定的就嚴肅處理。這以后,公務招待費就以跳水的姿勢大幅降低。所以,第四點,就是嚴格的制度。有些規定屢禁不止,還是因為制度偏少偏軟,完善的制度體系和嚴格的責任追究,自然就把行為關進了制度的籠子。
第五件事,練字。
我有一朋友,他對生活積極上進,工作上也勤勤懇懇,可是他的字卻往往讓他拿不出手。后來他開始練字,毛筆字、鋼筆字同時進行。那熱情和認真絕對讓你敬佩,辦公室桌下常常是一沓一沓的練習紙。遠遠望著他練字的架勢,很像是個書法家。就這樣練了三、四年,老實說,我們都覺得他的字并沒有長進很多。這位朋友一次去同學家轉,看見同學的兒子寫一手好字,驚問其練了幾年,同學說只在書法班里練了一學期。朋友慚愧得無話可說。所以,第五點,是天賦。天賦與你付出的努力其實可以說是同等重要,有天賦的人,可能努力兩年就出成果了,沒有這方面天賦的,可能努力五年還出不了預期的成績。
你能做好什么?有些是你能調節和控制的,有些通過不斷的努力可以實現,有些卻是你不能做好的。
刪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