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壹休看到一位初中同學在朋友圈集贊,就隨手點了個贊。誰知道沒幾分鐘,同學的微信頭像居然很詭異地出現在壹休的消息框里。
幾年沒聯系的同學突然冒出來,讓壹休嗅到了一股陰謀的氣息:“該不會是被盜號了要問我借錢吧?”
看了看自己的銀行卡余額,發現這個擔心好像有點多余,壹休就安心地跟同學聊天了。
1.聊天的口吻,會影響聊天的質量
“這一次集贊,我才發現自己的人緣有多差,都沒有多少個人愿意點贊的。”
“感覺出來工作之后,朋友越來越少了。有時候跟別人相處,也不是說有什么不愉快,就是總感覺中間隔著玻璃門似的。”
“可能人長大了,心也就設了防吧。”
同學很苦惱,他認識到了他跟別人之間的交往總是隔著一段看得見摸不著的距離。在壹休想著要用什么姿勢給他來個愛的抱抱時,他突然來了一句:
“謝謝你,你肯聽我說話真好。”
壹休的雞皮疙瘩瞬間爆發再爆發!!!你吐槽就吐槽,那么文藝的句子是怎么回事!!!你感謝就感謝,那么煽情的樣子是想怎樣!!!
明明壹休是個活潑可愛的妙齡少女,作為同屆同學,一副看破紅塵的口吻跟我聊天,壹休真的是措手不及啊!
壹休的賣萌必殺技之摸摸頭,不哭哭,么么噠完全派不上用場啦!
在聊天的時候,無論我們自己是什么性格的人,走什么風格的路線,在聊天的時候最好都顧及一下對方的感受。
在跟老板、上司等等有從屬關系的、地位比我們高的人們聊天時,最好就保持謙虛認真的態度,不一定要太官方,但是一定要有禮貌,不要一邊談著正事還一邊嘻嘻哈哈的樣子。雖然有些時候別人會說“別客氣別客氣”,但是其實這只是他的客氣話而已。
在跟同事或者朋友聊天的時候,就要看看對方是什么樣的人,自己跟對方的關系到了什么程度再去選擇適當的口吻。
如果對方是嚴肅的人,口吻最好就不要輕佻;如果對方是活潑的人,口吻最好就不要官腔。
聊天的時候,應該根據聊天對象的不同以及雙方關系的深淺程度,適當調整自己說話的口吻。
2.人情偶爾還是應該欠的
同學說話的口吻,讓壹休想起了初中時代被他的禮貌所支配的恐懼。
當時,這位同學還是坐壹休隔壁的。
一開始,壹休只是覺得他特別禮貌,后來,壹休發現他對禮貌其實是有著一種偏執。
有一次,他沒帶橡皮擦,問壹休借來用,壹休就借了。那塊橡皮擦還是剛用不久,他就一再確認是不是真的可以借給他用。
當時壹休就說了:“只是一塊橡皮擦而已,本來就是要拿來用的。”他連說好幾次謝謝之后,就拿去用了一會。
第二天,壹休上學的時候發現桌面上多了一塊全新的橡皮擦。
還有一次,壹休帶了糖果回學校吃,就請了他幾顆。下午,他也帶了一包薯片回來,一直讓壹休也嘗一嘗。因為害怕長痘痘,壹休就只是吃了一片。
同學立刻就來了一句:“你吃多點吧,我吃了你4顆糖,你好歹要吃4片以上啊!”
本來壹休還覺得跟他挺熟的,他這樣一說反倒給壹休一種“原來他一直在算賬”的感覺。
人和人相處的時候,有些事情就不要分得太清了。
雖然小時候爸媽經常教育壹休:“能夠自己做的事情,盡量不要欠人情。”但是長大后壹休才發現,有時候欠人情,反而是件好事情。
之前那些一群朋友出去聚餐,后來卻為了搶著買單而大打出手,最后連朋友也沒得做了的新聞,其實就包含著這個“欠不欠人情”的問題。
你不想欠我人情,我也不想欠你人情,大家都很強勢,都想成為“人情的債主”,最后搞到大家都沒有臺階下,事情就很難辦了。
這是很愚蠢的。
你不肯收下別人人情的時候,也就把人家推開了一段距離。
出去吃飯的時候,你跟朋友搶著買單,要是對方態度很堅決,你就讓朋友買單吧,你還可以請朋友吃個飯后甜品啊!
甚至有些時候,你受到了別人給的好處,不一定要因為害怕欠別人人情要立刻還,你還可以等到適當的時間,比如別人生日、節日等等再去請人家吃飯,或者送個禮物還人情啊!
我們要收下別人的蘋果,才有機會在日后還別人一個橘子。有欠有還,一來而去,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反而還加深了。
3.拉近距離的最好方式,是讓別人來幫你
雖然知道這位同學在人際交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自己的問題,但是壹休念在同學一場,還是很想幫助他解決目前的困境。
于是,壹休就向同學提出了一個建議:“要不找天我們玩桌游的時候,你也出來認識一下新朋友?”
同學不假思索地拒絕了:“那些都是你的朋友,又不是我靠自己認識的。”
好吧,這位同學的回答簡單粗暴地把壹休想幫助他的萌芽都扼殺了。
約300年前,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和博學家本杰明·富蘭克林想和賓夕法尼亞州立法院一個議員合作,但此人以鐵石心腸著稱,十分難以接近。
富蘭克林并沒有費力去討好他,而是通過打聽得知他有一本引以為傲的絕版圖書,于是就請求他把書借給自己看兩天,議員同意了。而在富蘭克林歸還那本書時,那位以冰冷著稱的議員居然主動對他說話,并且十分有禮貌,隨著交談的深入,甚至表明隨時愿意為他效勞。
通過這次的經歷,富蘭克林歸結出了一條原則:“曾經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愿意幫你。”
而這條原則也被稱作“富蘭克林效應”。后來,人們繼續研究這個效應,還發現了另外一個奇妙的事情:“當一個人向他人求助,會拉近他們之間的距離。”
當然,讓別人愿意幫你只是拉近關系的第一步,哪怕別人愿意持續不斷地幫你的忙,也只有你知恩圖報,這段關系才會平等而長久。
然而,壹休的這位同學別說向他人求助了,連壹休想主動去幫他,他都拒絕了。
有時候,人們在交往當中需要被別人肯定、被別人需要,由此而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有人向自己尋求幫忙,就證明了別人信任自己,需要自己,自己就會覺得愉悅。
但是反過來,當一個人拒絕別人的幫助,就很容易給別人一種:“你都不需要我了,那你還是自己一個人吧”的感覺。
終
同學還在感慨為何“越長大越孤單”,壹休卻已經沒有什么欲望傾聽他的傾訴了。
為什么他會處于這么尷尬的境地?
因為他實在太禮貌了。
因為禮貌,他對人說話一直很客氣,隱約之中給了別人一種難以靠近的感覺;因為禮貌,他不想欠別人人情,每一件事情都算得太清楚讓別人很是尷尬;因為禮貌,他不想接受別人的幫助,想靠自己去努力,但是卻讓別人覺得他不信任別人的幫助。
“禮貌”對于社交而言,真的不一定是一個褒義詞。
過度的禮貌,會嚇跑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