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是一本溫柔的書,也是一本有用的書。
在我們以往的認知中,家是溫馨的,是一個人累了想要停靠的港灣,是滿滿愛的棲息地,是一個人無論何時都想要急切回到的地方。卻很少有人意識到家會傷人,家真的會傷人嗎?
在讀了《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我可以肯定地說,家會傷人,很幸運讀到這本書,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改變自己,以及改善我們的家庭關系。
我們每個人都要至少經歷兩次“誕生”。
第一次是從媽媽的子宮里出生。子宮是嬰兒完美的居所,離開這個居所,是一個痛苦的分離過程。但這個過程卻換來了一個新生命。第二次是戀愛。它是我們生命中能自主建立的最親密的關系。親子關系是天賜的,我們沒的選,只能接受,而戀愛關系卻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我們無意識中都將戀愛當作治療,目的是為了修正我們童年的錯誤,其表現就是戀人多數是我們選中的理想父母。如果治療獲得成功,不僅童年的錯誤得以修復,我們還會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這恰恰是一個人人格成長的最重要一步,也是與家分離的最后一步。然而不幸的是,很多戀愛治療沒有獲得成功,反而留下了更深的疤痕。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我們沒有處理好愛與分離這一對矛盾。
戀愛,其主要意義是讓我們真正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伴侶是另外一個和自己一樣獨立、一樣重要的人,并且這兩個相互獨立的人能無比親密地相處,戀愛是親子關系的復制,如果童年幸福,我們更可能復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們更可能復制痛苦,我們是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尋找戀人。理想父母都有一個特點:能給予我們無條件的愛。在戀愛期間,我們會給予對方無條件的愛(或用直白的方法,或用狡猾的方法),讓對方感覺到無條件的愛,當獲得了足夠的無條件的愛之后,我們和戀人會變成小孩,一起退行到童年。這時,我們互為對方的理想父母,又互為對方的孩子,這是戀愛的關鍵期,這個階段決定了我們是重復童年的錯誤,還是修正童年的錯誤。
在戀愛的蜜月期,戀人會扮演彼此的理想父母,因為我們潛意識中都會知道對方需要什么,但等蜜月期過后,兩個人的距離近到不能再近時,我們就會將戀人當作現實父母。以前對現實父母的那些不滿,現在會轉嫁到戀人的頭上,而且,在轉嫁時,我們就是一個蠻不講理的孩子,戀人越愛我們,我們越不講理,這是考驗一場戀愛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我們很容易產生不耐煩的情緒,從而不愿意繼續給予戀人無條件的愛。那如何超越這個艱難時期,最好的情形是,一方面,我們要明白自己的很多不良情緒不是因為現在的戀人才產生的,而是過去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戀人繼續給予我們無條件的愛。如果你只覺得戀人是你的理想父母,那就等于你只是將戀人當作了一個愛的工具或對象,而沒有將戀人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來理解,來尊重。
為什么我們將婚姻看做愛情的墳墓,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們過去家庭模式的復制,戀愛過程沒有完成前,我們彼此將對方當作自己理想中的父母,我們也彼此努力去扮演對方理想父母的形象。但結婚儀式完成后,理想父母回歸到了現實,我們不再扮演彼此理想父母的形象,不再愿意給予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問題是無論我們選中的是怎樣一個理想父母,那只是我們的投射。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在五歲前就已基本塑造成型,不止人格,我們的情感基礎也常是童年形成的,如果爸爸媽媽給了我們足夠的愛與安全感,我們就會在潛意識中將爸爸媽媽當作愛情的原型,并按照這個原型去尋找戀人,然而戀人和父母的原型是不同的,這就引出了許多幻滅的愛情。弗洛伊德的說法:男孩就有戀母情結,女孩就有戀父情結,我們經常是從父母身上去發展出戀人的原型,這個原型就像一個模子,我們拿著這個模子去套,套中了,就是一見鐘情。在戀愛中,假設女人心目中的戀人原型是A1,男人心目中的戀人原型是B1,但實際上,這個男人是A2,而這個女人是B2,女人以為,她找到了A1,并且A2等于A1;男人也以為如此,這樣,一方對另一方的期待和對方基本相符,完美的一見鐘情就會產生。如果他們的童年比較幸福,這種一見鐘情就看上去很完美;如果他們的童年比較不幸,這種完美的一見鐘情就會成長一場災難。我們生活中更常見的一見鐘情是一種虛幻的,就是都以為自己找到了理想中的戀人,但實際上這是一種似是而非,表面上像戀人的原型,但骨子里卻不是。這兩種情形就使得一見鐘情既可靠又不可靠,之所以說可靠,是因為我們的確難以擺脫過去,源自于父母的戀人原型在我們潛意識中深深扎下了根,要擺脫很難;不可靠,是因為我們容易執著于源自父母的戀人原型,以為的戀人原型只不過是潛意識中對父母的執著而已。
每個人的生命體驗最后構成了一個現象場,它就像是一個人認識世界的坐標體系,同一件事,因為坐標體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認識,在我們的生活中,常聽到很多人抱怨無法理解配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因為我們沒有進入到對方的坐標體系中,我們以為非常了解另一半,“他(她)一張嘴我就知道他(她)想說什么。”去揣測,卻不理解配偶說這些話時的感受,為了控制對方,更多的是評價;還有就是出主意,忙著為對方解決問題,這些做法只會妨礙理解的達成。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傾聽、理解感受就好,同時不要把權利規則帶回家,要將家庭和工作分開對待,只有這樣,我們和配偶才會有好的溝通,從而擁有親密關系。那家庭就會和諧,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說到孩子,我們應該懂得,孩子不該是我們的最愛。愛與分離,是生命中兩個永恒的主題,健康的家庭,充盈著愛,也懂得分離。健康家庭的父母深愛孩子,將他養大,不是為了自己分享這一結果,不是為了永遠與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將他推出家門,推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讓他去過獨立而自主的生活,而他則勢必會找一個伴侶,也會有自己的孩子。等他的孩子長大后,他也會向父母學習,把他的孩子推向更寬廣的世界。
愛,就在這樣的循環中不斷地傳遞,從我們的原生家庭傳遞到我們的新生家庭。不過,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應是親子關系,而是夫妻關系,這樣的家庭才會穩如磐石。
如果親子關系凌駕于夫妻關系,就會產生糟糕的婆媳關系和嚴重的戀子情結,健康的家庭:如果是兒子,就要對自己說,爸爸才是媽媽最愛的人,自己不是;女兒就要對自己說,媽媽才是爸爸最愛的人,自己不是;如果是父親,就要對女兒說,我愛你,但媽媽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如果是母親,就要對兒子說,我愛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這樣就不會出現:煩丈夫,愛兒子;“沒”丈夫,愛兒子;太愚孝,輕妻子這三種狀況。所以要想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必須將夫妻關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我們一定要明白,不管你多么敬愛父母,你終究要離開他們,去過你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么愛兒女,他們也終究要離開你,去過他們自己的生活;而配偶才是那個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作為父母,不要試圖扮演孩子的決定者,而應該給予孩子獨立探索的自由,讓他成為他自己,父母或成人可以扭曲孩子,讓孩子成為一棵歪歪扭扭的樹,但不能決定孩子是成為一棵楊樹還是柳樹,家長最多只是將本是楊樹的孩子修剪成柳樹,但孩子內心總是渴望成長他自己的樣子。所以,不要讓父母和老師的獎勵變成孩子學習的驅動力,而是掌握知識、滿足好奇心所帶來的天然快樂。
介于以上的種種,我們最要懂得的是:分離,因為分離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題。分離和愛同等重要,它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它們一起作用,讓一個人成長,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我們的一生,就是不斷分離的一生。
第一個分離:分娩,離開媽媽溫暖、舒服的子宮,這是一個漫長且痛苦的過程。
第二個分離:與媽媽“分手”,這是心理分離,是一生中最關鍵的分離。這個分離如果處理好了,可以為孩子學會成熟分離,享受親密,同時享受距離而打下堅實的基礎。而每一個懼怕親密或懼怕距離的成年人,他們的問題幾乎百分百地回溯到與媽媽心理分離的問題上。
第三個分離:與家的分離,這一過程從幼兒園開始直到我們成人才結束,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父母將孩子當作一個“物”而不是人,孩子的自主性就不會得到尊重,無論父母怎樣,孩子都不可能再像小時那樣黏著父母,因為父母在孩子心中已從“無所不能地‘神’還原為有很多缺點的普通人,他們需要找到新的偶像去認同,如果前期的分離做好了,這個階段的分離就會很輕松。
所以我們父母一定做到:男孩要歸父親,女孩要歸母親,重視與配偶的關系,明白夫妻關系最優先,如果父母的關系和諧而平衡,同時又愛孩子,那么孩子自然而然會成為健康的孩子,愛父母且以父母為傲;如果父母的關系是傾斜的,那么孩子就會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以平衡這個關系。要切記父母關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步入社會,與他人建立關系的模板,要讓孩子懂得,父母無條件的愛他,但他只是一個還遠沒有長大的孩子,父母要負擔很多沉重的責任,而他安心地做快樂的孩子就好。如果只試圖愛孩子,卻不愛配偶,甚至阻止孩子去愛配偶,那你就會發現,無論你怎么努力,孩子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要讓男孩成為男人,女孩成為女人。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見到成人對孩子的溺愛,從現象上看,溺愛的父母是通過犧牲自己來滿足孩子地需要,,但實際上,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可以說,無限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限制地給予自己。是父母“內在小孩”向外的投射,溺愛父母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永遠都不要長大,一輩子都做他們“內在小孩”的被投射對象,否則就會感覺到失落。可以這樣說,溺愛是一種懶惰的、不負責任的愛。溺愛有包辦型的溺愛和縱容型的溺愛,這兩種都會造成可怕的后果,會讓孩子不信任自己的感覺,不從自己身上認識自己,而是從別人對自己的定義中尋找答案,結果就是迷失了自我。我們給孩子什么樣的愛,孩子就以適應這種愛的方式成長。最終孩子缺乏自我,要么成為包辦式父母的簡陋復制品;要么自我無限膨脹,內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并最終成為別人的噩夢。
我們是該脫下“一切為了孩子”的外衣,尊重孩子的獨立選擇,給孩子自主探索的機會,給孩子空間,自我成長,進化愛的方式,父母“不做什么”才是愛,做天使的守護者。讓我們的家成為真正的愛的港灣,而不是讓孩子受傷逃離的地方。
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家是港灣,愛是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