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朋友家蹭睡,晚上十點過的時候她拿了一本《重口味心理學》給我,她說:我覺得這本書還挺適合你的。我接過書翻開目錄,內容確實挺吸引人的。看了一會兒她說:你看的那么仔細啊。
“我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看的,怕漏掉一個字就看不懂了。”
“嗯、我這兒的書都比較燒腦!”還表示認同的點了點頭。
看了大概兩個小時吧,總共看了50頁,看到第三篇的時候,(第三篇題目是:“害羞的膀胱”---社交恐懼)突然覺得書中內容及社交恐懼的癥狀都和我最近新接手的一個學生非常的的像。
簡單說一下這個學生吧:是一個三歲多接近四歲的小男孩,暫且叫他A吧,說話吐字不清晰,不和小朋友一起玩也不和小朋友交流,甚至是和我都沒有語言交流,只有媽媽在的時候就會說很多很多話。小時候家里經常搬家,幼兒園也拒收他,媽媽很苦惱送到我們這兒來(我是一家蒙氏早期教育的老師)希望能改變A的現狀或者說是問題吧!
在A說話吐字不清晰的問題上我和媽媽做過交流,原因是A在三歲半之前吃的都是家里單獨給他煨的粥一樣的飯吧,這種飯很軟,幾乎不用咬和嚼,可以直接吞進肚子里,可能在家太硬的東西也沒有給A吃過。在孩子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女孩子在一歲半左右開始學說話,男孩子則是在一歲八九個月左右開始,當然排除個別特例)給孩子吃的飯食就應該偏向于成人吃的干飯了,只是要比成人吃的干飯稍微軟一點,給孩子一個過度緩沖期,之后適當的慢慢的和成人吃一樣干硬程度的米飯,這樣可以幫助幼兒發展他的咀嚼能力,幫助說話吐字清晰。
而這個A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也有說話吐字不清晰的原因在里面,還有小時候家里頻繁搬家的原因。在A和小朋友交流的過程中,小朋友可能會因為A說話吐字不夠清晰而嘲笑他,這使得A的自尊心嚴重受挫,久而久之A就會不去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而頻繁的搬家會讓A剛剛和某個小朋友建立了友情之后家里便又搬家了,因此會讓A覺得我如果有好朋友了,肯定有要搬家。這個是《重口味心理學》中第四篇的內容《沒來由的怕--稀奇古怪的特定對象恐懼》。
先來說說《害羞的膀胱--社交恐懼》吧。文章前言是這樣的“同樣是到街上走了一圈,正常人不會有太大的“收獲”,而社交恐懼癥患者則帶回了無限的來自陌生人“批評”、“憤怒”等等,盡管大多是他們自認為的。”總的來說:社交恐懼癥就是:社交恐懼癥患者在私底下做這些事的時候沒有任何困難,只有在別人注意的時候他們的行為才會發生障礙。這就是傳說中的社交恐懼癥!而社交恐懼癥并非像大家認為的只是人際關系問題那么簡單。而社交恐懼癥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如果不接受治療的話,它會成為一種慢性的、終生的疾病,幾乎沒有改善和恢復的可能。
再來說說《沒來由的怕--稀奇古怪的特定對象》。而這篇文章的前言是這樣的:“很久以來,大家一直認為絕大多數的恐懼是由于經歷了一件非同尋常的創傷性事件引起的。例如:你過去被狗咬過,你就會患上對狗的恐懼癥。但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情況并不總是這樣。創傷性事件是引起恐懼癥的一個原因,但并不是全部。還有兩個原因:替代經歷和被告知經歷”
文中華生做了一個實驗:實驗主體是一個十一個月大的男嬰、一只小白鼠還有噪音。剛開始的時候男嬰只有九個月大,華生讓男嬰暴露在各種刺激中,觀察他的反應,剛開始的時候這個男嬰很勇猛,小白鼠小白兔什么的通通都不怕,但是當華生用錘子敲打鋼條發出噪音時,這個男嬰缺顯得焦躁不安。等到男嬰長到是十一個月的時間,華生將男嬰和小白鼠放在一起讓他們玩耍,而華生就在男嬰身后制造錘子敲打鋼條發出的噪音。這種噪音和那只小白鼠同時出現多次后,男嬰即使不聽到噪音看到小白鼠也會非常的不安。至此,大家肯定會覺得這個和什么很像?不就是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原理嘛!而這個實驗中具體是這樣的:
男嬰+小白鼠...................不害怕
男嬰+噪音.......................害怕
男嬰+小白鼠+噪音..........害怕
反復作用后去掉噪音,結果:
男嬰+小白鼠...................害怕!
那我的學生A是不是也可以這樣來理解呢?
A+搬家............................不害怕
A+小伙伴.........................害怕
A+小伙伴+搬家................害怕
反復作用后去掉搬家,結果:
A+小伙伴..........................害怕
最后說幾點關于社交恐懼癥形成的原因:
目前雖然還沒有對社交恐懼癥患者進行遺產學的研究,看看到底和基因有沒有關系,但是研究者們的已經確定了一些父母的養育方式將可能導致社交恐懼癥的發生:
1、過于保護孩子,對孩子缺乏信任,缺乏感情支持。
2、過度關注孩子服飾是否整潔和言談是否得體。
3、不鼓勵孩子進行社會交往,從而妨礙了他們學習社交方式技巧來控制自己對社會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