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
013/100
閱讀時間 2016.8.9
這本書分了很多個章節,講了大家熟知,但是其實也并不是十分了解的一些人類的心理疾病。雖然并不是最專業的心理書籍,但是對于想看關于心理問題的故事的人來說,的確是一本很好的書。摘錄的部分這一次比較多,因為我覺得書中很多的概念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而且也有記錄的價值吧。(所以才用了好幾天看啦,絕對不是因為懶或者跑去看電影了(??ω??)?)
【摘錄】
戀物癖
除此之外還有大家都熟悉的絲襪控、大叔控,但是一“控”一“癖”,一字之差,差之千里,請那些沒事就高舉小旗放聲吶喊我是戀物癖的同學都給我冷靜地坐下!
戀物癖可以對物體迷戀的過程中達到性高潮,這些物體通常都是非生物的。戀物癖者典型性活動是一邊愛撫、親吻和嗅聞他(她)的物戀對象,一邊進行手淫,敢問你可否做到?(P23.P25)
社交恐懼癥
正常人一般會容易記住贊許的表情,而社交恐懼癥患者則容易記住批評的。所以同樣是到街上走了一圈,正常人不會有太大的“收獲”,而社交恐懼癥患者則帶回了無限的來自陌生人的“批評”、“憤怒”等等,盡管大多是他們自認為的。(P35)
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回到社交恐懼癥,一個人偶然一次或者幾次體會到社交的創傷,但自己事后被當時產生的痛苦所困,多次強化暗示后,便有可能對以后類似的痛苦產生“習得性無助”。(P35.P36)
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如果情況不嚴重,大可不必“大驚小怪”,否則反而會使之真正成為一個問題。生活不可能完美,人的心理也是。(P38)
特定對象恐懼癥
沒有明確理由的對特定物體(或場合)感到恐懼的癥狀就是特定對象恐懼癥。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有對這對那的害怕,只有當這種恐懼對你的生活或行為產生嚴重的大量客觀的負面影響時,才能被判定為真正的特定對象恐懼癥。(P40.P41)
很久以來,大家一直認為絕大多數的恐懼癥是由于經歷了一件非同尋常的創傷性事件引起的。例如,你過去被狗咬過,你就會患上對狗的恐懼癥。但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情況并不總是這樣的。創傷性事件是引起恐懼癥的一個原因,但并不是全部。還有兩個原因:替代經歷和被告知經歷。
替代經歷:看到別人受傷的經歷或是感到強烈的恐懼,都足以讓旁觀者產生恐懼心理。
被告知經歷:再三被警告有潛在的危險時,也會使一些人產生恐懼癥。
……
條件反射能形成恐懼,但條件反射如我們所知,需要在多次強化作用的基礎上才能建立。所以,只有害怕的經歷本身這一因素并不會產生恐懼的(如治牙、蛇)。那是什么導致恐懼的產生?就是對還要面對一次這種恐怖事情的“擔憂”!比如說,害怕以后再去治牙,或者害怕再遇到蛇。也正是這種“擔憂”,可作為條件反射形成中所需要的反復刺激,促成了最后恐懼的條件反射的形成。(P44.P45)
關于特定對象恐懼癥的治療方法——系統脫敏療法。第一步:學會放松技巧。第二步:建構恐懼等級。第三步:系統脫敏。(P45.P46)
焦慮
“本我”是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的部分。“本我”之中蘊貯著人性中最接近獸性的一些本能性沖動。它就像一口本能和欲望沸騰的大鍋,具有強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
“本我”遵循的是快樂原則。
“自我”已脫離了人的獸性,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代表的是理性和機智。“自我”是經外部世界影響而形成的,不是天生而來。
“自我”奉行的是現實的原則。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最高層次,是由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等演化而生的。
“超我”遵循的原則是道德原則。(P57)
投射理論:投射是心理防御機制的一種,是消除焦慮的主要手段,具體是指人們把自己不能容忍的沖動和欲望轉移到他人身上,或者以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借此消除內心的痛苦。(P61)
廣場恐懼癥
何為廣場恐懼癥?不是只害怕廣場或害怕到空曠的地方去那么簡單。
廣場恐懼癥患者會害怕離開自己的家以及周圍的環境,一旦離開,就可能導致驚恐的發作:心悸,心跳過速,胸悶,窒息感眩暈感,皮膚麻木或針刺感,盜汗,發抖震顫,害怕死去或者瘋掉。于是他們便會避免一個人待在空曠的空間或公開場合。一旦到了這種場合不能立即離開或順利找到出口,驚恐發作被困死在那里,就好比你只身掉進了一個大魚缸卻得不到任何援助。這就是廣場恐懼癥。(P72)
有些患者有自殺的想法和傾向,但很少會真正付諸行動。不管怎么樣,只要聽到他們提到自殺,都需要加以重視,來確定這是否是一個真正的危險。因為對于癥狀得不到緩解或者長期痛苦的患者來說,自殺的行為并不少見。(P76)
神經性貪食癥
神經性貪食癥的四個標準:
一、需要大吃特吃,并且要在一段特定的時間內吃下比常人食量多得多的食物。
二、會使用重復而不恰當的補償方式來控制體重,比如說節食、使用瀉藥或者嘔吐。
三、同時對上面兩條做重要補充:所有這些行為都是你自己無法控制的。
四、對自我形象的歪曲(所有人都認為你瘦,但自己卻仍然覺得很胖),或者對自我形體的過分關注(患病者的所有自信只來源于體重和體形)。
絕大多數神經性貪食癥的患者都是女士,男士在整個患病比例中只占5%-10%,并且這些女士通常來自于競爭激烈的環境和高學歷高收入群體。(P88.P89)
在講述神經性貪食癥的這一篇章里,有詳細說到“嘔吐”作為清除食物的方式時,影響的嚴重性。經常性的嘔吐會造成唾液腺肥大,臉變成“大餅臉”;缺少營養;電解質紊亂等。
神經性厭食
神經性厭食癥的另一個關鍵標準就是:內心對身體形象的扭曲!
他們在鏡子中看到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完全不一樣。在別人眼中的患者是一個憔悴的、生病的、餓得半死不活的虛弱的人,但在患者眼里,卻沒有這些感受,有的只是覺得身上的哪些部位,比如說胳膊、腿或者是肚子應該再減去幾千克。也正因為這種扭曲的觀念,神經性厭食癥的患者們很少主動求醫,一般是迫于家人或者朋友的壓力才選擇治療。(P95)
神經性厭食癥分兩種情況:一種是限制飲食型,這種類型的患者主要是限制卡路里的攝入,就是我們說的節食,或者干脆不吃;一種是“暴食-清除”型,這種類型的患者占了整個神經性厭食癥人群的一半之多,也正是這種類型的神經性厭食癥容易跟神經性貪食癥搞混。
兩者都是對體重的增加有一種病態的恐懼,并對進食問題失去了控制。但是神經性厭食癥對于這種失去控制(吃得越來越少或者吃得少吐得多)倍感自豪,而神經性貪食癥患者則對這種失去控制(吃得多吐得多)感到羞恥。一個是喜悅,一個是憤懣。
一個有神經性厭食癥的人永遠不會對其體重減輕的程度感到滿意,如果過了一天還保持原來的體重或者有任何增加,這就如同面臨滅頂之災,不知會引起患者多大的恐慌、焦慮和抑郁。(P98)
自殺
很多時候,人們會自然而然地認為,一個一心尋死的人會選擇最容易、最方便、最少痛苦的方式來自殺,然而很多數據統計表明:每年成百上千的自殺者卻采取了最困難、最痛苦、最不尋常的方式,幾乎沒有一種可以想象出的自殺方式不曾被踐行過。(P105)
“內投”(內部投射)正好與“投射”相反,是把本來指向外界的敵視、攻擊、傷害等轉而指向“自身”。心理學中有這么一種說法,人在看待自己的身體時分三種境界:
(1)不把自己的身體當成自己的身體。
(2)自己的身體就是自己的身體。
(3)自己的身體中還包含著別人的身體。
在“內投”中,用到的就是第三種說法:自己的身體中還包含著別人的身體。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受法律等方面的約束,我們很清楚實際上是殺不了對方的,所以就把對方內投到自己的身體之中,玩命地虐待自己,以殺掉身體中的對方,這樣就代替了現實生活中的殺戮,也就變成了自殺。(P110)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習慣地認為,求生是人的一種基本本能,而現在精神分析學家卻發現,求死也是人的一種基本本能。如果說生的本能是讓無生命的物體變為有生命的物體,那么死亡本能就旨在使人回到生命誕生之前的無機狀態,一切皆空。(P116)
在和平年代,大家可能再也無法依靠暴力的手段來發泄內心的仇恨了。憤怒了當時的憤怒,卻不再有當時的環境供你來發泄,這份痛苦無法安放。不能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怎么辦?我們可以采用其他變相的方法,比如說運動、游戲以及許多嗜好中有攻擊性的一面(例如園藝嗜好中的除草)等。一些大型的體育運動,如橄欖球、足球,人們就能在激烈的碰撞、搶奪與沖突中很好地釋放自己體內的攻擊性能量。
眾所周知,游戲乃是經過偽裝的戰斗。對于一個深深被仇恨壓抑的人來說,他更需要的是一種競技性的游戲,這樣可以通過戰勝游戲中的對手,來達到毀滅能量的發泄。(P121)
性別認定障礙
性欲倒錯指的是對不該引起性沖動的事物沖動,性喚起用錯了地方。異裝癖是戀物癖的一種,也是性欲倒錯。而性別認定障礙是一種性別倒錯,指的是對自己性別角色的不適應,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不一致。異裝癖(性欲倒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得到性滿足,而性別認定障礙(性別倒錯)的主要目的不是性欲方面的,而是希望公開地、完全地以異性的方式生活。(P129)
異裝癖還必須與兩性人,也就是我們說的陰陽人相區別!
上帝不僅創造了亞當和夏娃,其實還創造了當娃、亞當當和夏娃娃。事實上世間存在著5種性別:亞當(男性)、夏娃(女性)、當娃(雌雄同體)、亞當當(男兩性人)、夏娃娃(女兩性人)……
在這里,性別認定障礙和兩性人間的區別是明顯的:前者并沒有先天的生殖器異常和軀體畸形,而后者盡管自身的性別是混合的,但他們從出生起就被“認定”為某種性別,本身不會為之感到混亂。(P129-P130)
性別認定障礙還必須有別于同性戀中具有女性化行為的男性,或某些具有男性化姿態的女性。因為男同性戀者并沒有那種女性誤入自己身體的感受,也沒有想變成女性的意愿,反之女同性戀者亦然。(P132)
這一章節的最后,作者還寫了兩個內容,“男變女”和“女變男”性別再造術的具體步驟…?:-O
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的癥狀——
陽性癥狀:妄想、幻覺、思維和言語混亂、行為混亂或緊張癥行為。
陰性癥狀:情感淡漠、貧語癥、無動機。
妄想
妄想就是極其不現實而且通常根本就不可能的想法,但擁有它的人卻相信那是真的。妄想者還會不斷搜集證據來支持自己的這些想法,并且根據想法采取實際的行動。妄想者不但不認為自己的觀點是錯誤的,還會拼命抵制那些拆穿否定他們觀點的人。(P144.P145)
迫害妄想就是患者想象有他人正在跟蹤、監視或暗中謀害自己或自己所愛的人。(P145)
夸大妄想者認為自己具有強大的能力、知識和才智,或認為自己是某個著名人物或有權勢的人,還有的人則認為自己是神靈轉世。(P146)
關系妄想者傾向夸大與他們有關的評論、眼神和姿勢,甚至認為媒體上的新聞一直都在報道和影射自己,總認為偶然事件是針對自己的,感覺電視和網絡中報道的人正是自己。(P148)
控制妄想者認為他們能夠控制他人或世界,或者他們正在被別人的思想所控制。有些精神分裂癥患者把自己看做“傀儡”或者“機器”,并拒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P148)
除此之外,還有“思維插入”、“思維傳出”以及“思維抽離”、“身體妄想”等。
幻覺
精神分裂癥的另一個癥狀——幻覺。我們其實都有過這種短暫的經歷,覺得自己看到或者聽到了并不存在的東西。但是對于精神分裂患者來說,這種不是由真實存在的事物引起的感知會非常非常的真實,并且有規律地發生。
幻覺可分為“視幻覺”、“聽幻覺”和“觸幻覺”等。(P152)
思維和言語混亂
常見的思維混亂,是患者從一個話題轉移到另一個完全不相干的、絲毫沒有關聯性的話題,這里可以叫做“聯想松散”和“話題出軌”。
精神分裂癥患者圍繞一個話題進行聯想時,他們就會跑偏,無法按照中心主題進行下去;而正常人不僅可以圍繞一個話題進行討論,并且還會以這個話題為中心搜尋更合適的聯想。(P154.P155)
思維混亂直接導致了言語的混亂,正是因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聯想無邏輯,太發散,所以會導致語言內容的貧乏。除了在表述方面沒有中心主題,沒有邏輯以外,患者還無法提取通常被公認的言語符號,他們就會自己造些“新詞”或發明專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P156)
行為混亂和緊張癥行為
像我們熟知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行為常常會出現不可預測、無緣因的激動,如突然大喊大叫,破口咒罵,或者在街上忽快忽慢地走。有時候還會做出一些不被社會認可的行為,如在公共場所手淫。一些人頭發凌亂,身體骯臟,在寒冷的天氣里衣著單薄,在天氣炎熱時卻層層包裹。除此之外,他們很多人經常生活不能自理,例如不會洗澡,不會選擇合適的穿著,吃飯有一頓沒一頓的。這些就是“行為混亂”。(P157)
在緊張癥發作時的興奮時期,患者會在沒有明顯原因的情況下變得非常激動,而且難以平息。但是緊張癥不僅有手舞足蹈的興奮時期,它還有另一個極端——患者將自己固定在某個姿勢一動不動,就好像時間靜止了一樣。這種情況又被稱為“木僵”,意思是像木頭一樣僵硬難以變形,有時他們還會變成“活木偶”,任人擺動和固定自己的四肢。(P159)
情感淡漠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陰性癥狀,其中一種是情感淡漠,不管發生什么,病人在大多數時間里都面無表情,甚至對周圍發生的事情連身體的反應都沒有。有的時候他們是體驗到了強烈的情緒但不能表達出來而已,還有的時候他們是徹底喪失了體驗情緒的能力,無論發生什么事,既不會感到開心也不會感到悲傷,可以說他們的情緒是空白的。(P160)
貧語癥
另一個陰性癥狀是貧語癥,這種患者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時候不會發起談話,當被問到直接的問題時,他們的回答也是簡單、空洞的。貧語癥患者這個樣子是因為他們往往很難找到合適的詞來表達他們的想法,有時候他們的表現不僅僅是回答問題的簡單,還有延遲對問題的反應,表現得很遲鈍。(P160)
無動機
“無動機”指的是患者對一般的、目標明確的活動缺乏堅持下去的能力,患者總是在患得患失,并且表現出混亂和粗心。嚴重時,他們可能整天坐著什么也不做。(P161)
強迫癥
強迫癥患者的大腦中總是不受意識控制的涌入一些想法、影像、觀念或沖動,并因此感到嚴重的焦慮或精神緊張(強迫思維)。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必須完成某些重復的舉動或心理活動,并一遍一遍做個不停(強迫行為)。(P184)
強迫癥患者的強迫行為,并不是為了滿足自身的快感,而是為了減輕其情感上的痛苦。(P194)
我們人類本身也存在一定的自然規律,比如情緒,它就不為我們左右,它本身有自己的一套從發生到消退的程序。你接受它、遵循它,它很快就會走完自己的程序而結束,反之則不然。(P195)
人格障礙
所謂的人格就是一個人特有的包括行為、思維、信念和感覺方式的總和。(P198)
有人曾比喻,心情不好是心理上的小感冒。照此來推算的話,人格障礙就是心理問題上的癌癥!
和其他心理疾病不同的是,人格障礙是從患者的兒童時期或者青春期便開始了,然后貫穿他們整個成長過程,直至成年還依然持續存在,多么死忠!所以說人格障礙本身很難被成功治愈。(P198)
偏執型人格障礙
(對應九型人格之懷疑論者)
九型人格分別是:①完美主義者,②給予者,③實干者,④悲情浪漫者,⑤觀察者,⑥懷疑論者,⑦享樂主義者,⑧保護者,⑨調停者。(P199)
偏執型人格障礙者,是懷疑論者的極端形式,它具有兩大特點,敏感和多疑。我們正常人都會對一些人和事感到質疑,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是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卻把這種質疑發揮到了夸張和病態的地步,而且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是非常排斥任何合理的反對的,他們認為反對者也是陷害自己的陰謀的一部分。(P200.P201)
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和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區分是前者的猜疑其實并沒有達到妄想的程度,他們只是深深的懷疑,而妄想則是把不可能和不真實的事情當真。人格障礙患者能很大程度上維持住自己對現實的掌控,而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場面已經基本上失控了。(P202)
反社會人格障礙
(對應九型人格之保護者)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兩大主要特點,是冷酷無情和不能控制的沖動。
他們完全缺乏良知以及同情心,僅僅是自私地拿走他們想要的東西,做他們高興做的事,視社會規范以及他人的愿望如無物,不會感到一丁點的內疚或者悔恨。
不能控制的沖動是導致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犯罪行為的主要原因。他們通常缺乏對挫折的承受力,行為沖動,并且不考慮可能帶來的后果。他們常常冒險,追求刺激,對生活容易感到厭煩和焦躁,不能忍受日常事物的乏味和婚姻、工作中的日復一日,不甘心平淡。(P205)
自戀型人格障礙
(對應九型人格之享樂主義者)
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特點是他們會過度地覺得自己非常重要,對自己過分關注,缺乏對他人的關注以及同情。當他們沒有得到他人贊揚的時候,就會感到很不舒服。他們還對自己的重要性有著病態的執著。正因為他們把幾乎全部的愛都投放在了自己身上,所以他們就不再有力量去關愛他人。(P212)
表演型人格障礙
表演型人格障礙者的言行傾向于過度表現,經常看上去就像是在進行演出。弗洛伊德認為,這一障礙的發生是因為沒有順利度過口唇期和戀母情結期,導致當時本應得到發泄和滿足的情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泄和滿足。患者過度尋求他人注意的行為,就是在滿足當時未被滿足的情愫。(P213.P214)
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特點,是不穩定性和自我傷害的沖動。
不穩定性體現在:心境不穩定,他們會頻繁詢問原因的嚴重抑郁,焦慮或者發露;他們的自我概念也不穩定,有時極度自我懷疑,有時又極度自負;患者的人際關系也極其不穩定,常常無原因的對一些人從崇拜到鄙視。
和反社會人格障礙正好相反的是,患上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多數為女性。(P216)
物質成癮
成癮物質:安非他命
安非他命最早是被用作治療哮喘和鼻腔阻塞的,但是超量服用后,服用者會感到非常亢奮和精力充沛,可以持續很多個小時不睡覺,同時還伴隨著明顯的食欲減退。很多人發現這一點,于是便把它當作減肥藥使用。
如今,許多人都使用這個藥物來對抗抑郁或過量工作造成的慢性疲勞,或者僅僅是為了提升信心和精力。但是過度地攝入安非他命會引起中毒,其癥狀有:警覺、激動、妄想和幻覺。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幻覺,因為這時其他人和物體的移動在使用者看來都是扭曲和夸張的。嚴重者會喪失對現實的判斷能力,對他人做出攻擊反應,更有甚者最后發展為精神分裂癥。
物質障礙:中毒
幾乎所有的成癮物質被過量攝入后都能導致人體中毒,例如可卡因、海洛因、尼古丁、酒精、咖啡因等等。物質中毒時,人明顯的癥狀是感知覺會發生變化,會看到或聽到奇怪的東西;注意力下降,容易分神;喪失判斷能力,不能清醒地思考;不能像平日那樣控制自己的身體,行動遲緩,笨拙,反應不靈活;或者嗜睡,或者毫無睡意;人際交往模式也會發生變化,比如比往常更加合群,或更加消極,更加好斗或沖動。
還有一點比較奇特的是,人們對成癮物質的預期也會影響癥狀的表現。預期大麻會使他們放松的人們便能體驗到放松,而害怕大麻引起焦慮的人們則可能在吸食過后真的變得很焦慮。(P222)
成癮物質:可卡因
可卡因是一種白色粉狀物,從古柯中提煉出來,是我們所知道的最容易上癮的一種物質。它可以通過鼻吸(可以快速作用于大腦)或者溶解在水中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進入人體。
吸食可卡因后,最初會產生強烈的歡快感,隨后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那些過往沒有被滿足的自尊統統得以滿足,整個人變得比平時更精力充沛,充滿競爭力、創造性,自感被社會高度認可。使用者這時不會意識到他在吸毒,他們只是覺得自己成為了一直想要成為的人。
在停止使用后,使用者會感到精疲力竭,抑郁,需要長時間的睡眠。(P224)
物質障礙:戒斷
物質戒斷究竟是怎樣的呢?就拿大家都熟悉的戒煙來說,
吸煙者在停止尼古丁的攝入后,會變得焦躁不安,失眠,食欲增強,吐黑灰色痰,血壓升高以及心律不齊等,這些都會給戒煙者造成極大的痛苦。
但并不是每一種戒斷都會被當成是一種障礙,只有當戒斷癥狀導致了顯著的精神痛苦或者日常生活機能的損害,才能被診斷為物質障礙。(P225)
成癮物質:LSD
LSD是一種致幻劑,同樣屬于致幻劑的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搖頭丸。服用LSD的心理反應主要是感覺能力大大增強,伴隨著鮮活的視覺效果和對于空間知覺的極端扭曲。服用過量LSD也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心理反應,包括偏執、極端的恐懼感、暴力和自殺性行為。(P226)
物質障礙:濫用
用攝入物質的量來衡量是否屬于物質濫用是不合適的。需要換一種方式,即用對患者生活的影響程度來定義物質濫用。如果對物質的使用,使你的學習、工作或人際關系到受到了破壞,而且時常置你于危險的境地(如酒后駕車),或者使你做出一些違法犯罪的事情,這時它便可以定義為一種物質濫用了。(P227)
成癮物質:大麻
吸食大麻會改變人們對世界的感知,當別的中毒癥狀還能保持正常的認知時,大麻中毒者已經“飛升”到了另一個世界中。
對長期使用大麻的人來說,可能導致記憶力、注意力、上進心、自尊心、人際關系和職業功能受損。除此之外,經常服用大劑量的大麻,會降低男性的睪丸激素水平,從而也相應地降低精子數量。同樣的,持續使用大麻也會擾亂女性的月經周期。(P228)
物質障礙:依賴
物質濫用的下場就是形成物質依賴。物質依賴一旦形成,便會使人無休止地臣服于它。(P228)
戀童癖
最好的辦法還是預防,倘若寶寶只有幾歲,你可以選擇簡單的方式告訴他們,別人對你作出什么樣的動作是可以的,什么樣的動作又是不可以的。假使孩子已經上了小學或者初中,那你早該提前與他們好好談談“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免得藏這掖那的,讓孩子們因為好奇與無知而受難,right?(P241)
露陰癖
露陰癖(Exhibitionism)是指通過向沒有準備的陌生人暴露自己的生殖器而達到性喚起。
沒有什么證據可以證明他們有任何特定的性格或者特別的家庭背景,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露陰癖者是性壓抑,或者婚姻不幸福。有研究表明他們中的一部分是陽痿,露陰是他們性滿足的唯一方式。(P253)
只有漠視才能讓他們無法得逞,所以說冷漠才是最重的回擊,雖然有時它也是最大的傷害。(P255)
夢的解析
夢的隱意經過夢的工作變為夢的顯意。夢的工作包括凝縮、移植、象征。
夢的顯意很簡單,就是夢表面上為我們呈現的東西,而夢的顯意背后所隱藏著的,只有通過做夢者的自由聯想才能得到的東西,便是夢的隱意了。(P262.P263)
我覺得作為壓軸的章節講夢的解析還挺精彩的,一些象征的意義出乎我的意料。作為對潛意識的認識來講,夢的確算是入口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