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基因
社交也好,社區也好,都是特別獨立的生態體系。跨界做這個,對用戶群與應用場景的“基因連接”要求特別高。
阿里這家公司,志存高遠,把泡泡吹大然后爆掉是個常態。近的有來往,遠的有口碑。結果幾無例外——只要和電子商務沒有強關系,也不靠燒錢燒流量來驅動,立仆。而“社區”恰恰是天底下,和燒錢燒流量關系最小的互聯網業務。
產品經理的基因
比如說,我自己只是個普通的拍照愛好者,燒器材,沒情懷,我并不真正理解攝影青年的內心世界。
比如說,我這個人厭惡社交,排斥與陌生人對話,很難做好強互動的社區類產品。
然后我跑去做攝影社區……
攝影社區是我管理的門戶項目中,感情投入最多的一個,遭受打擊最大的一個。
有人說,你應該做一行,愛一行,把自己變成這個領域的專家。其實,愛好是勉強不來的,內心真誠的摯愛,同好之間言語投機的歡愉,都很難通過后天培養而來。你原本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決定了你可以做好什么樣的產品。優秀的產品從根源上來自創始人在這個領域獨特的理解與想象,他的直覺與品位,武斷與偏執。
創業團隊的基因
不過,相比做攜程周末,我更大的心愿是就此將蟬小隊托付給攜程,即便我沒做好新產品,他們也不會急著找工作,愿意留大公司的留下來,不愿意留的便騎驢找馬。我對蟬小隊的感情遠遠勝過對創業的執念。
更意外的是,蟬小隊適應不了大公司,而我居然又拿出了新的旅行產品計劃,2015年末集體出走,成立新公司“球球科技”,一個人都沒留在攜程。HR當然會來挖我們的人,不不不,加薪50%升一級再發股票也決計不留。
這次出走,代價慘重。我個人放棄了價值500萬¥的期權,蟬小隊合計放棄了價值1000萬¥的期權……你說我們愛錢不愛錢呢?當然是愛的。但在大公司繼續干4年換這筆錢,我覺得有點折壽。幾個核心成員也表示,如果我先走,他們干滿一年根本沒可能,還不如跟著我再玩一票。
這倒不是說,我對攜程有多大意見,其實并沒有。攜程是挺正常一大公司,不臟也不亂,我只是厭惡天底下的大公司罷了。再說我們這種強產品基因的小團隊,和攜程這樣重銷售驅動的大公司,天生不搭調,遲早各行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