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稱這本書為一本講愛的書,因為非暴力溝通傳遞的是愛的能量,暴力的溝通卻會傳遞傷害,也就是語言的暴力。本書共13章,最近重溫了前4章,其實是剛打開非暴力溝通的大門。
關于非暴力溝通,前4章主要提到的兩個工具是觀察和感受。乍一聽,觀察?我們誰不會呀!我們每天都在觀察,然而用在溝通上卻變成了評論,觀察是客觀事實,而評論確是主觀判斷,這種判斷容易引起他人內心的排斥而產生反駁,自然就沒辦法更好的溝通,也達不到溝通的本來目的?
光有觀察還不夠,還要表達感受。我們常常都忍不住去評判,“你這個是怎么這么懶”“你這個人怎么這么壞”“這樣做才很好”,之所以會評判是因為我們心里有很多情緒需要抒發,不抒發會難受,非暴力溝通提倡的是講“感受”而不是“想法”,想法和評論一樣都是主觀的評判而已,無法讓對方真正理解你想要的是什么,而觀察(指明事實)+感受 卻能更好得給對方共情的機會,畢竟人都是有情感的。
可能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表達過自己的情感了,我們表達感受的詞語很匱乏,局限于開心?難過?其實表達感受的詞還有很多,“焦慮”“痛苦”“悲傷”“興奮”,運用好這些詞,就離非暴力溝通更近了一步。下次當我們想說“我覺得你不愛我”不如試著表達“你做了XX,讓我很痛苦很孤單”。
區分觀察與評論? 感受與想法 書中提供了一些小聯系,感興趣的可以去看。
最后摘取兩句話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人性是相通的——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為人卻有著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你以為我想羞辱你,
如果你認定我不在乎你,
請透過我的言語,
傾聽我們共有的情感。”
請記得,與愛的人溝通,不必那么冰冷,敞開心扉,迎接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