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內容:第2章陽明先祖。
俗話說,一個貴族需要家族的傳承,少則三代。當我看到第2章陽明先祖,作者竟然嚴格考證至他的始祖王祥,公元184年生人,才發現祖先這一支脈的龐大。
從王祥到王導再到書圣王羲之——好一個傳承。從孝經到中國書法圣人,讀者可以看到王陽明史上之輝煌。
再往后有宗臣六祖王剛,巡視高祖王與準,灑脫真祖王杰,至祖父竹軒先生這一代,他們的家族逐漸的由盛轉衰。這就好似我們事物的發展。
用歷史宏觀的長時間角度去思考去發現的時候,卻發現一個家族的傳承,也有人生之能量守恒定律的之所在。
陽明家的再度崛起是從他的父親龍山先生而開始的。
龍山先生之前的家族過于貧寒,而他便有了興盛家族之己任,而他在少年時代便聰明俊敏,具有優秀品德。
天順6年,即公元1462年,王華17歲以三禮參加鄉試,文章優秀。36歲即考中狀元。
書中記錄了當王華被皇帝任命為每日進講時聲音洪朗,言辭貼切。每日講授圣人之學,規勸皇帝勤奮學習。即使不做絲毫準備也能夠雄辯一場,滔滔不絕。這便顯示出了他父親之博學,聰慧以及品德的正直。
我想像這樣的描述恰恰是為后來王陽明的很多事情打下了基礎,從這里可以看出來一個家族的興盛,一個貴族的培養確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而是通過長時間的積累。
在此文的閱讀當中,無數次的被他們先祖的故事所感動。
比如說王祥的故事。
王祥是誰呢?就是在孝經里邊那個特別有名的繼母想吃鮮魚,他脫下衣服捉魚時冰面自動裂開,兩條鯉魚從水中躍出的那位孝子。
原來只知道孝經中的王祥,不曾想他竟是王家明之始祖。
王陽明有一句話叫做“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很小時候便聽到,而如何將它做到,談何容易。
以王祥的孝經故事,作者講到了舜非常孝敬父母的故事,又說到了王陽明很孝敬的故事,這一傳承陽明在傳習錄中有詳細的闡述。他說“凡文過掩慝,此是惡人常態,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其他惡性。舜初時至向要殺己,亦是向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過處。經后來乃,至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責人,所致得克諧,此是動心忍性,增益不能”。
所以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如果我們覺得自己遭受不公待遇,我們究竟是把我們的所有憤怒向外以為是外界造成的,還是向內去思考自己之過。在這里王陽明以他祖先的故事并且舉例舜孝敬的故事,來反思我們做人做事應該有的準則的態度,這是傳習錄的一個很好的奠基,而讀完此章再回頭看這個故事便發現寫他先祖之重要意義。
又如,他的第2祖王導貌似是忠臣,而陽明卻在一次假借托夢之舉對祖先提出批判,這種事情其實可以看出王陽明是一個立場非常鮮明的人。我想在這里可以為我所學的,是他這種批判精神,就是對待一個事物它會深入背后去進行思考,從正反方的反復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而我們在我們的日常的工作生活學習中,我們可不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進行思考呢?有更多的思考才會研發出更多的成長的空間。
書圣王羲之,很有名,自然不用多說,蘭亭序無數次的在書家的展覽中欣賞王羲之修行道教養生之術,王陽明也擅長書法,其書風中可以窺見王羲之之風韻,此處是否可以發現一個血脈的基因傳承呢?
遠祖名臣王剛,巡視高祖王一準,灑脫曾主王杰,祖父竹軒先生都是非常聰慧,但也是非常灑脫之人。因為先前的家人因為做官而慘遭傷害,他們便慢慢的歸隱山林。雖然很貧窮,他們卻以清貧為樂。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我們心胸越開闊,我們需要的越少,我們心胸越狹隘,我們需要的越多。這里其實可以看出來他們王家一直都有的這種精神的傳承,此在當下社會是極為不易的。
我想正是有他祖先的繁華,蕭條,才有了他父親后來的崛起。一個人的優秀不是無緣無故的,他有家族的傳承,有社會的變革,有自身的好學,這些集合在一起才可以去造就一個極為優秀的人
當我讀完此章后,我更加體會到對一個人的觀察要具體的,既有縱向的歷史層面,又有橫向的時代大局。
就像此章最后王華生所說“唯古賢人君子,未遇之時,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出而登仕,其所遭即不同,而其志有遂有不遂,非人之所能為也”。
是啊,既然如此不如不要想時代能給我帶來什么,而要想我能夠為時代做些什么。當我們轉換一個視角,卻能夠發現人生之不同。
今年是建國70周年,中國進入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我們國家不斷強大,外部的局勢也更加復雜。
在這樣一個新時代,我們能否從對于歷史人物的態度中去觀察出其中的共同之性進而更好的在這個這個時代中去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彰顯人生的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