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國真說“仰首是春,俯首是秋;月圓是畫,月缺是詩。”
月圓時固然美好,如畫般明艷,如畫般絢麗; 但更多的,是月缺的時候,亦可如詩般優美,如詩般沉醉。畫是生活,詩是人生,兩者看似有異,卻同出一脈,向往月圓的美好,就必然要承擔月缺的孤獨,因而人生路漫,自該隨遇而安。
中秋夜乃造太餅一枚,重共食之,謂之八月求團圓。中秋似乎總與聚散牽連,月圓月缺都是人情感的寄托,圓則圓滿團聚,缺則各自分散,七零八落。可其實月圓月缺也都只是我們自己心之所想,夢之所縈罷了。
我時常回響著在過去的十八載春秋里,常依母親懷中,常傍父親身旁,常戲于花間草叢,常嬉于月下屋前。滿天的星,顆顆說是永遠的春花;東墻上海棠花影,簇簇說是永遠的秋月;中秋的夜,圓月相逢,笑看世間多美滿。
年少時笑顏安好,云起安若,那時候的我們都還小,月餅很甜月兒很圓,我們傻傻地笑,數著星星眨著眼,陪月亮聊天看夜里的云舞,那時候的中秋很豐富,祭天拜祖賞月吃餅。曾記幼時與父母在院中擺果盤,拜月上香,心中悄然許下愿望幾許:我曾愿時光輕緩,家人常伴;我曾愿月圓如廝,團圓如舊;我也曾愿團結友愛,和諧美滿……父親總說,小時候的我可是很乖的,大概是因為中秋假日,我用一天時間完成作業,后就一直陪伴生病的外婆,我喂她吃中秋點心,給她講學校里的故事,和表妹一起唱歌,又在夜半時候依偎在她懷中,聽她講嫦娥的美麗與善良,同篷蒙周旋的果敢,吞下與天地同壽的仙丹時的決絕,還有傳說里,人們為紀念嫦娥而有的中秋佳節……我已經不記得聽她講過多少美麗的傳說,但我始終難忘那夜中秋,她跟我說,人做事的時候,月兒都看著呢,做的好了,在月下許的愿望才會成真呢!那些個中秋圓月夜,我和表妹欣賞如畫美景。
偶想起開學前一位學長在迎新群里說“從此故鄉只有冬夏,父母只剩背影。”瞬間戳中淚點,離別于我們而言來的這么倉促,這么難以適應。似乎古往今來,月的殘缺總是在親友分離時,在人生失意時。那些無眠的夜,清冷的雨,月輝清減,流螢寂寥,清淚兩行,難耐離鄉苦,難捱相思情,擁風入眠,靜水流深……可王維也說“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也許月缺承載了太多的不如意,人生如此,月缺本就是詩,倘若真正灑脫,看到的便是如東坡赤壁般的豪情,哪有那么多的圓缺之理,“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永恒也”。
新的環境新的生活,林徽因在詩中所說的“詩的笑,畫的笑”,此刻一勾弦月,輝光悱惻,世事索然變遷,這月缺的詩意與靈動,我也大抵有所領悟了!從此身邊更多的是這些志向與情趣大致相投的人了,我們可以秉燭夜游,斜倚危樓,我們可以聽風輕雨柔,賞山清水秀。疏而不失,春花秋月也都是的,這世界新舊交替,時刻都在告別,擁有時該好好珍惜。我想抖落一身星光,享受這段詩意人生。總之,圓月如畫可美滿,殘月如詩可清吟。
才過國慶,又是中秋,便覺秋意濃,入夜漸微涼。適逢中秋佳節,我們享受著闔家之喜,月圓之樂,在歡聲笑語中,細數人生諸多趣事,在觥籌交錯中笑意充盈如畫嬌顏。正如月的圓,必要經歷月的缺一樣,我坐在父母身旁,偶爾閑嘮幾句學校的日常,嘴角掛著甜兒。今夜中秋,月的圓與缺已然不再重要,沉浮于世,何妨今宵月半?
自古良辰美景都少不了的“春花秋月”大抵上也說的是今夜之月了吧!西游原著中說:“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這一生很長,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也會處于各種各樣的環境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聚散終有時,我們該以坦然平淡之心看淡塵間萬事,并不必過分計較月的圓缺抑或人的得失。
月圓也會缺,缺了終要圓,人們相聚亦會散場,而此刻的離別是為了更好的遇見。今夜中秋,讓我們舉杯暢飲,畫美詩亦美!
即使遠方的風景并不盡如人意,我們也不必太過在乎,仰首是春,俯首是秋,我們可以在月圓時賞畫,在月缺時品詩。月圓是畫,月缺是詩,聚散都很美,笑顏該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