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為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是通過文字或聲音準確傳遞的知識,如書本、音頻、視頻上的有些知識。將顯性知識學以致用,用于提升技能、思考,轉化為自身的隱性知識,才能發揮知識的功用。
隱性知識是那些說不清、道不明,需要學習者在實踐中去悟、去體會才能明白的知識。“道可道,非可道”,就是描述了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只是知識的冰山一角。生活中的道理,由于包含太多的隱性知識,為人所忽視。如耳熟能詳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公認于古時有個智慧的老國王,想編寫一本智慧錄,照亮后世子孫的前程。便招集最聰明的臣子們,去收集歷朝歷代所有的智慧,臣子們費盡時日,囊括天下智慧,收錄了長達12卷的巨著。老國王看后很高興,但又擔心書本太厚,后世子孫讀它不得要領,便吩咐臣子將其濃縮。聰明的臣子們又花費很多時間,將其濃縮成一卷書,但是老國王仍然認為太長。于是臣子們繼續濃縮,將所有的智慧濃縮成一章,到一頁,到一段,直至一句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老國王看后大喜,這句話就是各個時代的智慧結晶,如果后世子孫理解了這句話蘊含的真理,便可以解決他們的大部分問題。
我們平時看的書,聽的音頻,當時聽著明白,卻又很快忘記。在于這些知識既有聽著明白的顯性知識,也有需要去體驗才明白的大量隱性知識。原因是沒有把顯性知識內化,更沒有掌握隱性知識。
工作為主,學習為輔,工作是一切財富、幸福、自由的源頭。在持續的工作中轉化知識,才能發揮知識的價值,才能記住知識,轉而學習新知識。
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校學習十幾、二十年,剛參加工作時,因缺少隱性知識,即所謂的經驗,工作前期很難有大的發揮。同理,工作期間看書學習,如果學而不用,同樣存在著隱性知識缺失,沒有發揮知識的價值。
有些經典、操作性很強的書,如《道德經》、《易經》、達里奧《原則》,再如《超越思考》、《學會提問》等,都是隱性知識極為豐富的書。需要反復閱讀,反復練習,在工作中體會,才能逐漸明白字里行間的真正意思,也才能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