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高考前身邊都有這樣的人。
他本來成績平平,甚或是個學渣。
但某天因為某種信念、某個目標突然開竅,學習像開掛一樣突然猛進,最后考上了理想大學。
《高效時間法》的作者本田直之曾用一個月時間考了日本品酒協會認可的葡萄酒顧問資格。一般來說,沒有半年是拿不到這個資格的。
本澤直之/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些人,都成為了傳說。
為什么他們能做到如此效率呢?
有人說是努力,有人說是運氣,但努力不能解釋突然爆發的學習效率,運氣解釋不了效率在時間上的持續。
努力不能讓你充滿效率。
任何一個努力的人只能令自己不會太差,不能令自己充滿效率。
我一位高中同學每天學到深夜兩點鐘,早上六點半起來繼續背單詞,結果英語考試不及格。
運氣不能解釋效率的持續性。
在高考時,技巧+運氣能讓我們在四選一的選擇題最大程度得到高分。一點運氣可以讓我們湊巧背的題就是高考考的。
但是只可能是極小的一部分,更多的還是需要自己的基礎扎實。
運氣只能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努力+運氣再加上一個天賦又如何?
努力保證了我們在時間上的花費,運氣保證了我們不會不會做無用功,天賦保證我們不會被困難的題目難住。
這三者結合,就一定能充滿效率嗎?
答案是否定的。
即使能做到過目不忘,高考時茫茫多的題面,工作時茫茫多的選擇,窮盡個人一生也是無法完成的。
到底什么決定了一個人擁有極高的效率?
傳奇的同學們憑什么能100天考上211、985,本田直之憑什么一個月拿到顧問資格?
學習的是一樣的教材,擁有的是同一水平的教師,甚至學習時間也比他們早。那些傳奇同學怎么就能只花一半的時間,分數卻還能比我們高幾十分?本田直之怎么就能比其他人省去五個月的時間?
再比如我那位英語不及格的同學,她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我同學非常努力,腦袋也聰明,只是違背了最基本的原則:睡眠充足是高效學習的基礎。
換言之,許多人的學習、生活是失序的。
秩序是什么?
順手百度一下該詞條。
美國法學家博登海默認為,秩序意指在自然進程和社會進程中都存在著某種程序的一致性、連續性和確定性。
這一點和信息有異曲同工之妙。
根據香農的定義:信息是用來減少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反過來說,信息是確定性的增加。
一般人形容事情會說“信息量大”,秩序就是我們面對海量信息時,尋找到的有效處理方式。
人的直覺是正確的,認知心理學發現,人的認知就是處理信息的過程。
講求秩序的人會簡化一切可簡化的,將事情變得模式化,以最少的信息含量來處理,減少認知負擔。
我們面臨考試,拿到無數的教材和卷子和參考書。
只懂得努力的人就一本本書的看,一張張卷子的刷,他們深信笨鳥先飛。
殊不知笨鳥先飛是建立在一條清晰明確的路徑上的,盲目的笨鳥飛到獵人槍口上,所有努力轉頭成空。
講求秩序的人則會明確目標和問題,利用一切能使問題變得規律的人或事。
會積極請教老師,因為老師勾劃的重點能把學習一本書變成只需學習幾十個句子。
會劃出以前的考題,從中確定出可能的考題路徑。
比如每天早上七點起,無論睡多晚,固定七點鐘起,人們就不會再因為什么時候睡覺,什么時候起而去操心。有人稱之為習慣。
所以,秩序青年是這樣一群人:他們目標明確,為之簡化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以最少的精力去做最多的事。
同樣的一個月。
我同學起早貪黑的學習,但大部分時間是在瞎學,她不知道哪些是要考的,哪些是不需要的。
不需要的信息叫做噪聲,是無意義的。她把噪聲當做知識來學習。
而傳奇同學不同,他們目標明確,會先規劃出切實的學習路徑,排除掉噪聲。
如果考試只想考500分,那么學到550分給出10%的緩沖就足夠,超過的不必花精力去學習。
幾點吃飯、幾點睡覺這些瑣事都固定在點上,以減少精力消耗。
表面上看兩人的差距是天賦問題,實則是秩序問題。
對信息處理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兩人的天差地別。
在如今的信息時代,信息泛濫越來越使我們力不從心,成為一個秩序青年便尤其重要。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秩序青年呢?
1、從未來的時間點上,規劃出前往路徑
假如你在北京,你敢規劃30天后的早上在斯里蘭卡喝茶嗎?
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如同大海,我們誰都不能保證自己能怎樣。但我們給出了一個點后,就如同在大海上樹立了一座燈塔。
問題就從未來要做什么變成了30天后我怎么到斯里蘭卡去喝茶?
準備錢、辦護照、預訂機票、請假等一系列事件就會從未知中浮出水面。
目標從來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事件鏈條的合稱。
2、模式化
數學上有“合并同類項”這個術語,意指把同類合成一項。
如果在未來的一年中,無論遇到何種狀況,你都是7點起床。那么你的起床時間就能用一句話描述:
“今年這個人每天7點鐘起床。”
如果你周六睡到9點,周日睡到12點。描述你的起床時間就變成:“今年這個人工作日早上7點起床,周六9點起,周日12點起。”
漢字的平均信息量是9.65B,上面情況中這個人作息規律只需要106.15B就能描述他的起床時間。
下面情況中這個人的作息規律要212.3B才能描述,足足多了一倍不止。
如果他作息極不規律,那么可能幾十KB,甚至幾十M的文字都不足以描述之。
3M就是一首MP3音頻的大小了。
這只是文字信息上面的,我們大腦也要對不規律的作息進行處理,越不規律,大腦的負擔越大,消耗精力就越多。
圖/來源于網絡
3、營造環境
一個不太樂觀的消息是,我們不是憑空出現在世界上的。
當你看到這篇文章,說明你已學會使用手機,識字并掌握了閱讀能力。
你是躺著、坐著、還是蹲坑中?
注意下此時的自己,你會發現自己早有了自帶的習慣,早在用信息量最少的方式處理日常行為。
但你的習慣可能不是你想要的,也可能是漫無目的的,既沒有目標,也沒有模式化。
這時便需要營造一個環境。
用本田直之的話說:
“一定要替自己營造一個不這么做不行、不動不可以的環境。最重要的就是要想辦法鞭策自己。”
我們想學習,又沒有環境的時候,可以試著去報一個學習班,逼迫自己去學習。
一開始這樣做會增加我們的信息量,然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后,就能在有利于自己當前狀況的環境做到模式化。
4、最后
秩序青年既然有如此好處,為什么大家身邊這樣的人不多呢?
很顯然,我們大腦不是恒定如一的,它有各種欲望。餓了想吃飯,飽暖就思欲,不同情境有不同想法。
秩序便意味著忽視大腦的渴望,便意味著和欲望對抗。
工作忙碌了五天,誰不想周末睡個大懶覺?
同樣正如我們所見,就是那些不睡懶覺、萬年如一日的人做成了事。
可惜這實在很難。
所以我建議你把秩序當成殺手锏。若你真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大可以用這種方法去行動。
在秩序中你獲得的將是無比巨大的。它能讓你遠不止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