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楓橋夜泊
? ? ? ? ? ? ? ? ? ?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譯文
深秋的夜色,漫天遍野都是白白的霜花,月亮在西邊的天際落下去了,偶爾聽到幾聲烏鴉的慘叫,更加感到凄涼。松江岸邊楓樹下,停泊著幾只漁船,勞苦了一天疲憊不堪的漁夫們和衣而眠。生活的愁苦掛在臉上,他們相視無言。他們進入睡鄉時,瑟瑟的秋風掠過,有沒有驚醒他們,打斷夢中的香甜?從不遠處,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傳來了深沉的夜半鐘聲。楓橋江邊的碼頭,又迎來了趁夜而來的客船。
創作背景
根據《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于"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鑒賞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后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鐘。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征,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鐘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