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感知覺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走有著許許多多的聲音和色彩。人活著,必定會耽于聲色,并且從中獲得快樂的體驗。然而,如果沒有感知覺這把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枯燥很多。
想象你正走在一條撒滿陽光的街上,街上有花店、美食店、咖啡店等,這些充斥著各種色彩和各種香味的商店,無一不在刺激著你的感覺器官。無論是花店里的仙人掌、美食店里的精美蛋糕,還是咖啡店里甜甜的卡布奇諾。我們統稱它們為刺激物。
這些事物如同常理般存在著,卻同時被我們看到、品嘗到、嗅到或者觸摸到。而我們知曉刺激存在的機制,就是心理上的感覺。我們知曉了這些刺激物的存在,并能判斷作用于我們感官的事物“是什么”,這樣的一個機制,我們稱之為“知覺”。
心理學上是這樣定義感覺和知覺的。感覺是人腦對當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人腦對當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的反映。雖然感覺和知覺都是人腦對當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反映,但是,從前后關系來看,感覺是知覺的基礎,沒有感覺就沒有知覺。從簡繁程度來看,感覺是一種最簡單的心理現象,而知覺是一種較為復雜的心理現象。從產生的方式來看,感覺的產生是某一種分析器活動的結果,知覺的產生則是多種分析器同時或者相繼活動的結果。感覺是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間的活動,而知覺是純粹的心理活動。由于感覺和知覺的關系如此密切,人們把它們合稱為感知覺。
感知覺是各種高級、復雜的心理活動的基礎,是維持和調節心理活動的重要因素。正如本文第一段提到的那樣,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有著各種各樣的聲音和色彩。正是因為外部感覺的存在,例如視覺和聽覺等,我們才得以更好地與世界聯系在一起。當我們看到一個蘋果,視覺讓我們知道它是紅色的,嗅覺讓我們知道它是香甜的。如此這些個別屬性的反映整合起來,就是知覺的反映,所以我們才能認識到這是“蘋果”那不是“蘋果”。所以,心理學上才說,感知覺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端,獲得知識經驗的源泉。
如果沒有外部的感覺和知覺,外部刺激就不可能進入人腦,人也不可能產生其他復雜的心理活動。如果我們不能感受到蘋果的顏色,味道,我們又何從知道它是蘋果呢。所以,感知覺是維持和調節人類正常心理活動的重要因素。
我們都知道感覺剝奪這個實驗。在這個實驗中,被試著的視覺和聽覺都被剝奪了,手腳也被套上,除了昏睡和胡思亂想,什么也做不了。實驗期間,被試者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理智紊亂的現象,沒有了感知覺,我們仿佛身處一個混沌的世界。由此可見,感覺和知覺對于維護人的正常心理、保證人與外界環境的平衡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心理學中,人的感覺主要有兩大類,分別是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就像上文提到的嗅覺等,稱為外部感覺。
對于知覺來說,根據感知覺對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覺分為物的知覺和對人的知覺。對人的知覺又分為他人知覺、自我知覺和人際知覺。其中,他人知覺又可以分為第一印象、暈輪效應、刻板印象和近因效應。這對我們的人際交往有時候甚至起著決定性作用。例如,如果你因為第一印象很討厭一個人,但是他最近做了一件很討你喜歡的事,你對他的討厭因此而略有降低。這就是近因效應起了作用。同時,因為你對他的厭惡程度有所降低,他乘勢向你表白,并向你訴說以前做的事都是為了博取你的關注度。得知真相的你甚為感動,因此接受了他的表白,而后順利脫單,擁有了一段美好的戀愛關系。這就是感知覺在我們生活中發揮的作用。
在我看來,感知覺是一種不自覺發生的現象。我之所以把它定以為一種現象,正是因為它發生的方式是不自覺的。就是你也許知道它會何時發生,如何發生,但是對于它所造成的后果,你是沒有辦法確定的。就像我前面舉出的那個例子。因為知覺中的第一印象,你討厭了一個人。這個過程的發生你是知道時間的,你也知道你是因為什么而討厭那個人。也許是他的脾氣太過暴躁,也許是他平時太過鬧騰,吵到了你。但是你討厭了他,這會造成什么后果,這個選項有很多,所以我把它認定為是未知的。也就是說,感知覺是一種不自覺的現象,會產生未知的后果。也許正因為感知覺的存在,我們的生活充滿了許多未知,也才那么有趣和可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會得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