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子曰:“里仁為美。擇處不仁,焉得知?”
? ? ? ?我的理解:“里”既可以當名詞,解釋為“居所”,也可以當動詞,解釋為“居住”。與此相關的詞語“鄰里關系”中的“里”是一個量詞,古代五戶為鄰,五鄰為里,所以這個“里”還是沒有脫離“居所”的意思?!懊馈爆F在表示“美麗、漂亮”,它始見于商代甲骨文,上頭是一個羽毛類的頭飾,下面是個人形,應該與現在的意思差不多。但是演變到西周,上頭的部件就成為“羊”,下面是“大”,意思就完全不是“美麗、漂亮”,《說文解字》訓為:“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彼赃@里的“美”就是內在的“善”,內在的“好”,而不是外表的“漂亮”。故“里仁為美”應解釋為:鄰里之間都講仁德,這是非常美好的。
? ? ? ?言語意旨:這句話從表面上看,孔子實在告訴我們要選好鄰居。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選擇權的時候怎么辦?買房、租房之前無法了解鄰里狀況,住進去之后也難以了解,一梯四戶、六戶、八戶,鄰居之間基本上不認識,甚至連招呼也不一定會打,又怎么“擇處仁”?古代也應該有選擇權缺乏的情況,比如窮人(讀書人也有窮苦人),想要選擇居所估計不容易。即使是有錢人,買一棟別墅,難道你的鄰居就一定有“仁”嗎?這都是不可預知的。我認為,孔子這里強調的不僅是鄰里的選擇,更重要的告誡后學,內心“處仁”方為智慧,“仁”且“知”方為君子。反之,若內心不仁,即使選擇了“里仁”,結果也未必就好。所以我們應該從兩個方向去理解孔子這句話:向內,要讓內心“擇仁”“處仁”;向外,要關注外部環境對人的影響。重點在于內心的“擇仁”“處仁”。
? ? ? ? 知行合一:關于外部環境對人的影響,我想到三個小事例。一是我老家的小區。應該說這個小區的建設環境很好,到處都是風景,尤其是我所在的七棟樓下那個水池,可謂是“風水寶地”,小區建設與“武夷國際新城”之名甚是相符。但2014年住進去沒多久,水池就變成了居民洗垃圾桶、電動車、摩托車、汽車的方便之池;更有甚者,每到臘月27日,六棟的拆遷戶們就在草坪上架起大鍋殺雞殺鴨,惡臭難聞,管理處亦無奈。于是我就想是否要放棄這個小區?二是我父母對兩個孩子的“示范”。某天我帶兩個孩子出去玩,兒子用完的紙巾隨手就扔地上,我問他怎么能這么做,他說:“爺爺都是這么扔的!”我讓父親別再這樣隨便扔垃圾,父親還振振有詞的說:“別人都扔,我為啥不能扔?”我說:“我們沒法控制別人,但可以保證自己不扔,重要的是給孩子一個好榜樣!”三是我學生的家庭影響。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作為教師,家訪必不可少,一個家庭環境亂七八糟,孩子長得都不好看,而一個干干凈凈的家庭,孩子長得都相對好一些,雖然沒有理論的支持,但這是事實存在的現象。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里仁為美”要關注的不僅是外部物化環境,思想行為環境的影響往往更為深刻,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之又慎。
? ? ? ? 外部環境我們往往無法選擇,內心是否“擇仁”“處仁”則完全在我。所謂“擇仁”即是立志以“仁”為自己畢生的追求目標,“處仁”即一生堅守“仁”志向,并最終內化為生命的血液而自然而然。關于立志的問題,《雍也》篇還要詳細講,這里我就先略過。先說說“擇仁”“處仁”對我們的人生有什么“好處”——大家不是都想得“好處”嗎?從眼前看,“擇仁”“處仁”還真是會失去一些所謂的“利益”——多年以前,曾有位“高人”告知我當時坐的那個位置不好,同事的那個位置好,讓我想辦法和他調換以下。我表示為難,他又給我一個“計策”,讓我在同事背后的窗臺上擺一盆仙人掌或仙人球,他每天都會感覺“如芒在背”,過些日子他就會主動和我調換。我聽到這話,第一個反應就是:我絕不能干這種事兒!直到我離開那個辦公室,我也沒有調換,也沒出任何問題,反而比之前更為順利。曾子曰:“人有善念,福雖未至,禍其遠矣。”所以無需在意眼前利益,遠禍即是福!例子無需多講,類似的“警句”也非常多,別人說的終歸是別人說的,別人經歷的終歸是別人經歷的,如果真能立志“擇仁”“處仁”,就一定能“證道”??鬃诱f,不擇處仁德,怎們能算是智慧呢?能證明孔子觀點的反面教材多如牛毛,自己去“百度”即可。人生不過百年,上天能給我們的選擇權其實不多,只要內心存“仁”,一切都會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