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釋義:孔子說:“居住在有仁義道德的地方是最為寶貴的。選擇住處,卻沒有仁德,怎么算得上是明智之舉呢?”
《里仁第四》,則從本體上多角度開顯“仁”的內涵和價值。第一章以“里仁為美”開啟了對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概念“仁”的討論。孔子為我們的人生楷定了它應有的方向——就是要求“仁”!
什么是里?
《說文解字》上解釋為“居”,有田有土,可以居。所以這個“里”當名詞解的時候,是指居住的地方,當動詞用的時候,就是居住。
什么是“仁”呢?
1.“仁”字就是告訴你如何與人打交道,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的。
決定我們人生幸福的,不是錢,也不是名利、工作,而是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正是“仁”所要詮釋的內涵。但“仁”不只是詮釋人際關系那么簡單,它不僅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也是推動我們心靈提升的一種實踐和方法。
2、“仁”最本質的內涵,說“克己復禮為仁”。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而下手處就是恢復周禮。
“私欲”——也就是背后的那個不太容易被發(fā)現的“我的認知”。克制私欲的下手處,就是要遵守禮制,最好的禮制是文武周公制定的周禮,如此才可以達仁。
3、到底如何去求仁呢?
A.必須先從外在環(huán)境入手。“千金置宅,萬金買鄰”
B.親師取友”。故這個環(huán)境至少有三大要素:一是有具量老師。二是有圣人之教。三是有修道友伴。
4、環(huán)境是輔助,根本還是要把仁建立在內心。
引經據典:
明末高僧蕅益大師說:“里以宅身,尚知‘以仁為美’;道以宅心,反不擇仁而處,何其重軀殼,而輕性靈也?”身心是完全融為一體,不可以分開的,“宅身”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宅心”。“宅身”是“宅心”的輔助。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偈頌:“何需足量革,盡覆此大地,片革墊靴底,即同覆大地。”
5、孔子告訴我們,真正能夠改變的不是外境,而是對外境的看法。我們只有自己的內心太平了,天下才會太平。
在凡夫眾生的感受里面,孔子沒有感化當時的天下人,但在孔子自己的感受里面,已經天下歸仁。
總括:“里仁”的真正內涵,是將我們的內心安住在仁德的體性里。
引經據典:學者讀這章書,須知一居處、一交友,皆關系我之德。凡擇居、取友,必視其仁不仁,勿以其便于己而取之,勿以其不便于己而棄之。取舍不爽,則成德有資,而造于仁不難矣。為仁之事雖非一端,而此其首務也。-《松陽講義》陸隴其
本章警示語:
“我覺得相見一次不容易,能在一起同時成為人,同時在一個地方遇到,同時用一種語言能夠說明白一件事情,這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心與外境兩者之間的不斷輾轉增上,將我的命運牢牢鎖住,無法向圣賢指引的正確方向奮力掙脫、回轉。這是最最糟糕的地方。
感謝素素老師的領讀。
感謝王凱老師深入的義理講解,內涵之廣博,需要再再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