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陽三水
在這本書,從17條到20條建議中,都提到了孫明霞老師。
孫明霞老師是山東泰安市泰山學院附屬中學的生物教師,是從一線教師成長為教育專家的典范。
孫老師成長的秘訣,吳老師把孫老師的分享,進行了提煉和梳理,得到了這樣的干貨:
真實與堅持,放下功利心,學習和思考。
這樣看來,這確實不是什么秘訣,是孫老師的自然流露。
其實就是寫教育生活,是自我構建,是通往專家橋梁的寶貴經驗。
~~
孫老師出版的第1本專著是《用生命潤澤生命》,此后就一發不可收拾,接連出版了四五本書,《心與心的約會》《怎樣當個好老師》《創意作業》。
最新出版的一本書,名字叫做《只為做一個良師》。
從這些書名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每一本書,都是孫老師在教室里,和學生的接觸當中形成的;每一本書,都是孫老師經驗的總結;每一本書都是孫老師對自己教育生活的經營。
吳老師說,經營就是無中生有,就是沒事找事,就是自找麻煩。
~~
在2000年的時候,孫老師參加了由北京師范大學舉辦的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接著又自費參加了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的研究生課程。
這種學習的意義是什么呢?
吳老師說,這是調整自己教育生活的背景,這是突破原有的生活世界,為自己的教育生活,一個更廣闊的奔走天地。
吳老師還總結了一點,教師要有終身學習不斷充電的意識。讀書,借助新媒體教育技術,求學于名師名家,是最經濟最高效的方式。
的確是這樣的,教育中有了學習,就不斷會有驚喜到來。
~~
不管是融入一個團隊,還是自己當領導組建團隊,都是重新選擇一種生活。
吳老師這樣的總結,讓我深刻意識到團隊的重要性,這也讓我感受到,選擇了團隊,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
河南教師讀書會,河南杏壇網研社,就是我選擇的團隊,選擇的一種生活。
因為有了這樣的團隊,有了這樣的生活,與原來的生活就有很大的不一樣,至少每天知道自己干什么,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知道自己要如何和學生面對。
這讓我意識到,背靠著這樣的團隊,就很清楚自己朝著哪個方向行走,很清楚自己不是一個人走,那是有一群人在陪伴著。
~~
想到這里,又想起了網絡師范學院,在網絡師范學院里跟隨了10多年的學習,已經取得了網絡師范學院的畢業證。
兒童的閱讀課程,寫作課程,生命課程,文化課程,關于孩子的種種成長中的遭遇,在這個團隊里也能夠找得到相對應的課程,這就使得我在教室里的實踐,少了許多艱難,多了許多通暢。
至少在每一次面對孩子的時候,都能夠想到課程當中,學過的種種方法與技巧,拿來就可以運用。
這是團隊賦予自己的翅膀,這是團隊賦予自己的力量。在這樣的行動當中,再加上自己的針對性的設想,因材施教就這樣得到了體現。
~~
在我們中國有一句老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
我覺得,我們每個人只有融入到團隊當中,在團隊的力量之上攀升,是比較快捷的過程。
能夠把團隊的力量拿來為自己所用,能夠把團隊的力量,化成為自己的臂膀,引領著學生去振翅飛翔。
吳老師說,團隊是一種高層次的社交圈,教師需要有一雙慧眼,去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團隊,讓自己在做具體的事情中成長起來。
所以,我也以為,背靠團隊這棵大樹,這才是一個教師成長成為專家型教師,最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