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陽三水
吳聰超老師68條建議中第11條:求學生活值得寫。
開篇第1句話,就說到了何兆武先生的《上學記》,這本書讀了快一年了,還沒有結束。
這會兒才知道,推薦這本書的老師,就是因為看了這篇文章,才推薦了這本書。
吳老師從這本書中,收獲到的啟發(fā)是:老師也應該寫一寫自己的上學記。
通過對自己讀書的回憶、記錄,獲得教育的啟示。
~~
吳老師說教師寫作,先明晰寫作之本就會清楚寫作之道。
寫作之本就是自己想表達什么,寫作之道就是怎么寫。
在這兩步中間,吳老師強調了一點:教師寫上學記,不是為了懷舊,是從教師專業(yè)成長的角度,表達重視“學生立場”的觀念和意識。
教師寫上學記,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透視教師。
就是寫一寫自己上學過程中遇到的老師,從他們身上獲得自己提升的方向和力量。
~~
無論是學生立場的觀念和意識,還是自己遇到的教師的行為,在我的寫作過程當中,一直都有所敞開。
就是說在我的寫作中,雖然不是專門寫的上學記,但是在一些文章當中的運用,都是這樣的一種呈現(xiàn)。
呈現(xiàn)的是學生立場,呈現(xiàn)的是教師行為,呈現(xiàn)的是自己的反思,呈現(xiàn)的是自己的改變。
當然更多的,還是自己上學時候所遭遇的,種種與教育相關的事件。
課堂上的一些瞬間,課下的一些趣事,都在筆端呈現(xiàn)過。
~~
在這條建議中,吳老師還說,在寫作實踐中,往往是先占有素材,再生發(fā)出想說點什么的沖動。
想想看,自己平時的寫作當中,基本上都是這樣的形式,先敘述一個事件,在講述自己的感受。
現(xiàn)在知道,這樣的做法,是自由的一種書寫,反映出作為教師的覺悟力不足,會成為教師寫作提升的瓶頸。
什么才是覺悟力呢?
在吳老師的解析當中,覺悟力其實是一種邏輯關系。事件需要推理論證,最終得出自己想要的結論。
~~
覺悟力這個詞兒,此時此刻才讓我恍然明白,自己的寫作中缺少的就是這一點。
這樣的認識,也是我清楚了另外一件事兒。
很多時候看人開戰(zhàn),有的人說一句話就被對方回擊得死死的,而有的人說一句話能夠把對方堵得啞口無言。
造成這樣現(xiàn)象的就是一種覺悟力,彼此之間的邏輯關系相當緊密,唯有如此,才能夠天衣無縫。
這又讓我想起來,在讀師范的時候,數(shù)學學的邏輯學,自己就學的是一塌糊涂,只要涉及到邏輯學,考試的時候肯定掛紅燈。
現(xiàn)在雖然不是邏輯學的知識了,但是事件與事件彼此之間的聯(lián)結,也就是邏輯學的一種呈現(xiàn)方式。
~~
文章各有各的類型,結構卻是千差萬別的。
吳老師在這條建議當中,說寫作成了類似“勾勒設計效果圖”,“搭建骨架”,“填充與豐富”的構筑大廈的工作。
吳老師還建議,寫作時最好不要跟著感覺走。
吳老師的建議是,有個大概輪廓,標題,小標題,關鍵的過渡句,想好了就可以動筆了。
看到這樣的說法,忽然間就想起,自己在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的時候,往往是這樣的一種模式。
有一個大概的輪廓,過渡句,人物的名字,甚至是主要的情節(jié),到出現(xiàn)的時候才肯開始去動筆寫。
在寫的過程當中,也的確是吳老師說的那樣,隨著寫作的進行,就會有新的靈感,不斷出現(xià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