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月明
作者:修瑞
夕陽余暉
只留天際一回
當年憶苦
但怕蜻蜓點水飛。
圓月已上枝頭
徹照南洲
楚亡竹生
夜下飲壺醉
賞析:那日,斜陽余暉里,你獨對天邊絢麗的晚霞。在你臥室的窗前,透過重重的梧桐葉,還有高聳的樓群,你將目光投向遠方,那被暈染得如夢似幻的天際!
小小的你對時光,當是有感的吧!不然為何會“夕陽余暉,只留天際一回”你是否也感受到了,這燦爛晚霞的短暫與美。“當年憶苦,但怕蜻蜓點水飛”多美的意境,那回憶如蜻蜓點水般掠過心湖,帶著歲月的五味雜陳。
“圓月已上枝頭,徹照南洲”此一句讓人想起“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暗香浮動里,是情人秘密幽會的羞澀與心悸。當然小小的你定然不會有此深意,只是這句詩的確帶給我們?nèi)缭S的美感和聯(lián)想。
“夜下飲壺醉”。酒是古詩詞里的常用意向,尤其是在有月的夜里。請看李白筆下的酒“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酒是愁緒的象征,是心靈的慰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酒也是豪放的,那噴薄的詩情在酒的助力下,氣吞山河,狂熱奔放。
小小的你,對世事尚未深入涉足,便有如此豐富細膩的感觸。原來,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那小小的內(nèi)心是我們永遠無法抵達的殿堂!(風落雨開)
窎簾
作者:修瑞
錦上竹光明反無
池中雪蓮放玫珠
青山碧水有存恨
猶是窎簾卷風突。
賞析:“錦上竹光明反無,池中雪蓮放玫珠”此兩句,仿佛讓我們看到,在被時光遺忘的院落里,在“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樓閣中,一位女子遙望窗外纖纖翠。那若明若暗的光影,折射進她的閨房,映在那玉枕紗廚的錦衾上。幽人未眠,半夜涼初透!
窗外,是一方池塘,那盈盈的睡蓮漂浮于水面,宛若冬雪的晶瑩,又如“一片冰心在玉壺”的高潔與剔透。
“青山碧水有存恨,猶是窎簾卷風突”,遠處定然是綿延不絕的山巒,一彎碧綠的溪水環(huán)繞其間,這山這水仿佛也存著恨意,那是思戀未得的幽怨。卷簾獨對,又是怎番慨嘆!“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小小的人兒,當然不會有此番多情輾轉(zhuǎn),此番解構(gòu)正是詩歌的魅力所在,給人豐富的想象與回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親愛的讀者,您在讀這首詩時,想起了什么呢?或者哪句詩打動了你,觸動了您內(nèi)心深處那蒙塵的記憶!(風落雨開)
送君行
作者:修瑞
送君行,送君行。
腳步如此馬蹄輕。
一陣昔年不見,
猶是異地閑人。
豈有別離情。
自稱貴國民,
十二學樸鈴
十三作此名
不問快手盈。
今日回首看瑤琴。
登上竹光明。
反無處安放河葉,
卻不使蓮塘,
已故秋山斜。
君臨九天攬月,
月云高下雨玄
玄上霧子連連
連之后土采掠
賞析:送別是古詩中常見的主題,那無電話,無網(wǎng)絡(luò),無飛機的鴻雁傳書時代,離別更顯凄楚與漫長,一經(jīng)別離恍如隔世。于是有了相思明月中,有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有了“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十二學樸鈴,十三作此名,不問快手盈。今日回首看瑤琴。登上竹光明。”此句讓人想到《長恨歌》中琵琶女之自述“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想必小人兒筆下的這位主角亦是學得一手好琴,并赫赫有名了吧!
“已故秋山斜”一句很有意境,想想那滿山紅葉紛紛飄零,夕陽下,斜暉里,無言獨上西樓,念去去千里煙波,故人何覓!
最后四句用的“頂真”修辭手法,極富韻律感。讀來鏗鏘有力,亦不失詩詞的含蓄與婉約。“君臨九天攬月,月云高下雨玄”一句有“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豪放與奔騰,想必離別后,彼此皆已功成名就,君臨天下,意氣風發(fā)了吧。只是心中的那份離愁別緒,依然濃烈于心頭!正如那張若虛筆下的明月之思“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小小的人兒,你寫作此詩時,是何感受呢?在你那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里,一定有著別樣的神奇!讓詩詞成長我們心靈的橋梁,藉由文字對情感思想的承載,我走進你內(nèi)心,讀取你迷離、深邃而斑斕的心緒!(風落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