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突轉法就是事件按照合乎邏輯的順序波瀾不驚地向前發展,讀者的心態平 和自然。突然峰回路轉,石破天驚,故事的情節突轉急下,逆向發展,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例如文章《美國刀》
? ? ? 父親年輕時是個軍人,跟隨彭德懷司令參加朝鮮戰爭。
? ? ? 一次,美國人的子彈迎面飛來,打穿了父親左邊的耳廓。如果子彈往里偏兩厘米就沒命了。也許是奶奶日日燒香奏了效,三年后,父親平安回到家鄉,還帶回了一件戰利品----一把美國刀。
? ? ? 這把刀一尺長,寒光閃閃,鋒利無比,刀柄上有“US”字樣。父親說,這把刀是他親自從美國人手里奪過來的。
? ? ? 美國人的刀到了我們家了,用來切菜、切肉,尤其是砍骨頭。美國人的刀不但鋒利,而且堅硬。砍骨頭如砍麻稈,一刀下去沒有不斷的。左鄰右舍遇見硬骨頭,也常常借我們的刀砍,砍來砍去就砍出了名,人人都知道,楊家有一把美國人造的好刀。
? ? ? 離我家不遠處有個打刀高手,方圓幾百里聞名,人稱“刀王”。刀王見我們家有把鋒利的美國刀,就非常不服氣,特意挑選精鐵純鋼,打造了一把硬刀,來跟這把美國刀比拼,刀口對刀口,奮力猛砍。結果,他精心打造的硬刀被砍出半寸深的缺口,而美國刀卻完好無損。刀王生氣地說:“美國刀真他媽的厲害,要是再跟美國佬打仗,咱也上前線,奪他娘一把好刀來!”
? ? ? 鄰居們的刀換了一把又一把,我們家的美國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樣,寒光逼人。美國人為什么能造出這么好的刀呢?我們這樣想著,忍不住對那遙遠的國度生出幾分向往。
? ? ? 歲月在刀起刀落中悄然流失,父親老了,我們長大了。姐姐長大后讀了大學,又讀了研究生,還出國留學。她去的地方正是美國,那個生產好刀的地方。
? ? ? 幾年后,姐姐打電話給父親,說她準備做美國人,不回來了。
? ? ? 父親問:“為什么?”
? ? ? 姐姐說:“美國好。”
? ? “美國好在哪里?”
? ? “美國很多方面都比中國好。比如,他們四十多年前就能造出那么好的刀……”
? ? ? 父親沉下臉,嚴肅地說:“你聽著,在朝鮮,沒有好刀的中國人,把有好刀的美國人打敗了。”
? ? ? 父親掛斷了電話,不再聽姐姐的任何解釋,他顯得很傷心。傷心的父親把美國刀藏了起來,嚴禁我們再用它來切菜、切肉、砍骨頭,甚至連看一眼都不允許。
? ? ? 沒有想到的是,兩個月以后,姐姐從美國回來了,而且決定永遠不再走了。
? ? ? 父親感到很驚訝,不解地問:“你不是說美國好嗎?為什么要回來?”
? ? ? 姐姐撫摩著父親的銀發輕輕地說:“我從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貴的東西。只要我們每個中國人不丟失這種東西,中國總會有一天比美國好的。”
? ? ? 剎時,只看見有兩行眼淚,從父親那爬滿歲月腳步的臉上緩緩流過……
? ? ? 文章的前半部分花大量筆墨對美國刀的鋒利和堅硬進行了描寫。這是一件戰利品,是父親“親自從美國人手里奪過來的”,父親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這把刀也是全家的驕傲。作者從三個側面對其進行了描寫:左鄰右舍遇見硬骨頭常借我們的刀砍;“刀王”打造了一把硬刀,來跟這把美國刀比拼,結果美國刀完好無損;鄰居們的刀換了一把又一把,我們家的美國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樣。至此,作者完成了對“美國刀”的刻畫,這引起了“我們”也引起了讀者的好奇,一句“美國人為什么能造出這么好的刀呢?我們這樣想著,忍不住對那遙遠的國度生出幾分向往”把行文引入了對人物的刻畫。
? ? ? 作者在后半部分刻畫了兩個人物:姐姐和父親。姐姐長大后去美國留學,打電話給父親,說她準備做美國人,不回來了。這是本文的第一次突轉。如果說這一次突轉多少還有一點意料之中的話,那么第二次突轉“兩個月以后,姐姐從美國回來了,而且決定永遠不再走了”就確實出人意料了。其實本文的關鍵就在這兩次突轉,而且缺一不可:假如姐姐在去美國留學伊始就下決心幾年后回國效力,假如姐姐說不回來就果真沒再回來,都會使文章的藝術特色大打折扣,作者偏偏在行文上讓她在“回來”之前先“不回來”,這樣不但增強了敘述的生動性,使情節跌宕起伏,而且寫出了人物思想的變化過程,水到渠成地點出了“文眼”——“我從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貴的東西。只要我們每個中國人不丟失這種東西,中國總會有一天比美國好的。”“比好刀更可貴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沒有直接說出,而是順勢收筆,把無窮的余味留給了讀者。
? ? ? 突轉法能化平為奇,避免平平淡淡、平鋪直敘,讓人看到開頭最多看到中間就知道結尾。寫文章必須用材料,但不可能把生活中所有的材料都包攬其中,用什么材料,不用什么材料,什么材料詳寫,什么材料略寫,必須根據你要表達的中心的需要仔細篩選、精心組織,把最能吸引讀者的材料放在最后面,就能以巧取勝。本文的篇幅并不長,但時間跨度卻很大,幾十年的時間內圍繞“美國刀”一定發生了很多事情,但作者也僅寫了幾個片段,在有限的篇幅內蘊含了無限的內容,留給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避免了敘事的直白。在這方面,法國作家莫泊桑的《項鏈》和《我的叔叔于勒》都堪稱經典,大家要悉心研讀,學以致用。但要避免“獵奇”,不能一味追求“意料之外”而摒棄“情理之中”,否則會讓人感到虛假,削弱文章的情感力量。
語文教育二班
王霓
219306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