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句諺語:“樂觀者往往成功,悲觀者往往正確。”
世界上大部分事都不是絕對成功和絕對正確的,成功之所以會實現大概是因為我們愿意為了成功的可能性而努力,事情之所以正確大概是因為我們有足夠的證據佐證它。
李笑來曾說過,面對相同的情況不同的人也會做出不同的情況,有人會因為“不知道學來有什么用”而學習,也有人因為同樣的理由不學習。世界是客觀的,但是我們看到的世界確實主觀的。
一件有一般可能成功的事情,樂觀的人看到的是50%成功的概率,而悲觀者看到的是50%失敗的概率。樂觀的人看到了成功的可能性就去嘗試,而且他會想各種辦法來讓這個概率變大,讓成功越來越成為現實。
他也許會失敗,但是失敗了之后他會總結、會學習,然后重新來過,50%的概率嘗試2次成功的概率是75%,嘗試四次就已經高達94%,所以多嘗試幾次他往往就能成功了。
同樣是失敗,悲觀者失敗之后不是找方法,而是找理由,而一件事成為現實了就一定能找到理由,悲觀者篤信這些理由,誰能說他們不正確?
以前我說過自己是個樂觀主義者,但是現在看來,自己還只是個偽樂觀主義者。我確實對未來抱有樂觀態度,也對自己的能力抱有樂觀態度,但是對于自己認為會成功的事情是否能持之以恒的行動是存疑的,或者說,我就算知道了成功的方法能否克服自己的惰性去實踐都是很大問題的。
我大概還不算一個真正樂觀的人,不過聊以自慰的是,我總算明白了這點。
做個正確的人很容易,因為很多事都是主觀的,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不會錯了;但是做個成功的人是不容易的,因為這樣的人總是隨時最好了反對自己和再次行動的準備。
但是我們大概是沒什么選擇余地的,我們不愿意做個悲觀的自欺著,只好艱難的做個樂觀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