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片段】
內在對話
當問題發生時,例如與朋友吵架、受到父母的批評,我們都會對自己說剛才發生的的這些事情。我們只是在腦子里想這些事,既然在我們的腦海里,就沒有別人聽到。每個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是這樣做的。很多時候,在問題發生時,我們甚至沒有注意到自己在想什么。好像腦子里有聲音,會自動打開一樣。比如在學校里,老師誤會你做錯了事來責怪你,你可能會對自己說:“她為什么來找我的麻煩?她總是拿別人做錯的事來怪我。她一定很討厭我。”
ABC模式
當我們碰到不好的事件時(Adversity)時,我們最自然的反應就是不斷想它,這些思緒很快就會凝聚成想法(Belief),這些思緒會變成習慣,我們不會意識到我們的這些想法。這些想法并不是待在那里不動的,他們會引起后果(Consequece),我們的所作所為就是這些想法的直接后果。它是我們放棄、頹喪或是振作、再嘗試的關鍵。
A——代表不好的事。不好的事可能是任何負面的事件,比如不愉快的假期,與好友吵架,心愛的人離去等。
C——代表后果,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受與行為,似乎是不愉快的事情直接產生后果。
B——代表對不幸事件的看法與解釋,才會引起某種特定的看法。
ABC日記,捕捉自己的想法
ABC日記分為三欄,
第一欄描述不好的事情,不好的事,幾乎可以是任何事情——水管漏了、朋友皺眉頭、一直哭的孩子、配偶對你忽視等。盡量客觀地記錄下實際情況,不用對這個情況進行評估。
第二欄寫想法,想法是你對不好的事情的解釋。請注意把你的想法跟你的感覺分開(感覺屬于后果),“我毀了我的節食計劃”“我感覺自己很無能”等是想法,我們可以評估這些想法是否正確。
第三欄寫后果,記錄不好的事之后你的感覺和行為。"我覺得很疲倦,沒有力氣","我讓他向我道歉"等是行為。
【I】請自行完成
我們面對不好的事情時,總會思緒萬千,或感慨命運不公,或后悔當初的行為,或自責為什么自己沒有把握好。很多失敗和挫折都是我們成長最好的經歷,我們可以用ABC模式來記錄自己的想法。A寫下不好的事件,C寫下不好的事件產生的結果,B寫下當時的想法,就是通過A這個事件導致C這個結果的考慮的過程。同樣的A,經不過不同的B可能會產生不同的C。就像如果我們錢包丟了,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是我們慶幸自己的身份證沒有放到錢包了,丟錢這個事件不會給我們帶來苦惱,可能再買個錢包就行了;但是如果我們想著今天怎么這么背,真不該出門,那產生的結果就是今天一天都不開心,玩什么都提不起來興趣。
通過ABC這個模式可以讓我們認識自己的思維模式,從而控制我們的想法,讓我們面對不好的事件時,可以產生相對還不壞的結果。
【A1】請回憶一件最近自己遇到的不好的事情,當時發生了什么事情,導致了什么樣的結果,自己當時的想法是什么?
A清明女朋友從家里回來,我去接她,她一路上對我是各種嫌棄,衣服沒有整理好了,站姿不對啦,背包不跨好啦
C結果是我有點生氣,不想說話,一路上也都板著臉
B我當時的想法是,我辛苦去接你,你還各種挑刺,這不是沒事找事嘛
【A2】以后遇到類似不開心的事情,運用這個知識點,我會怎么做?
1.女朋友這件事,我現場來用ABC這種方式記錄一下這次不好的事件,產生的結果,和當時的想法,來做一下復盤。ABC如A1標簽,如果我當時換一種想法會怎么樣?例如如果我當時想,女朋友挑我錯,是不是太累了是不是特殊期來了,那可能我就會問一下女朋友具體原因,可能我們就不會有這次生氣,換一下想法,可能就多了一點愛。
那我再來回憶一下,之前發生的印象比較深刻的不好的事件,我來一下復盤。換一種B,會產生什么樣的C呢,真是很有趣的一個模式。
2.下次女朋友批評我時,我在心里默想一下A,我想要什么樣的C呢。嗯,如果我想要這個C,那我該有什么樣的B呢。經過這個默想,可能我就會少一些吵架,多一些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