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踏入社會,步入工作以來,總覺得生活越來越忙了,處理不完的事情和滿足不夠的欲望,還有越來越快的現代式生活節奏。
大家都覺得這個社會很浮躁,為了金錢,為了買房,為了車子,想要的總是太多,能達到的又太少。我們知道成功需要些運氣,也需要不斷地努力,提升自己價值。
?假裝勤奮
只是從總體上看,能不斷精進的人還是少數,20/80原則體現在各個層面。保持閱讀的人很少,即能保證閱讀又能持續輸出的人更少,現實是大家好像都在忙于工作,努力生活,都挺積極的,可就連完整的閱讀完一篇長文的耐心也是不夠了。
實際上,我們看似努力工作,努力提升自己,而所謂的努力,好多都沒在線,沒在關鍵點上。
之前看了一篇文章,講了下程序員的日常。作者是帝都的開發后端工程師,工作了兩年,想持續提升自己,然后從每天的長時間加班過渡到個人時間合理安排,他每天的空余時間安排的都很緊湊,包括健身,扇貝APP背單詞,閱讀,看TED視頻或者其他紀錄片等。
其實他的個人生活已經很不錯了,超越了很大部分同齡的年輕人。可結合下,我自己曾經與他同類似的生活后發現,我們都犯了大錯誤,都只是在假裝勤奮而已。
雖然我們每天都有所輸入,包括閱讀、背單詞、看TED視頻和好的紀錄片,甚至是上一些網絡公開課,看起來是個不錯的習慣,但實際上這只是盲目的輸入,有效成分低,效果也不好,同時又容易被所謂“量變引起質變”這個概念所迷惑,總覺得自己積累不夠。
而緩慢的進步,又容易讓人自我懷疑,泥足不前。
那其中缺少的點在哪?
在于反饋和輸出。
因為背單詞、閱讀、看視頻、看紀錄片、學公開課僅僅都是大量輸入,資源輸入本身并不代表資源已經成為了自我的一部分,能為我所用。
這就是為什么懂了好多道理卻依然沒能過好一生。就像很多人讀了很多書,卻依然沒什么長進,因為他們僅僅是在讀而已。
這如同記憶的本質一樣,重要的遠不是我們記了多少,而是在應用的時候,資源能否被及時的想起來。
所以我們需要反饋,反饋意味著不斷思考,不斷調試。
好的習慣應該是:
閱讀→思考/反饋→記錄→實踐→總結/反饋
閱讀和學習中聯想性思考幾個問題:
1.現實中的應用場景在哪?舉一反三,已經經歷過的相似經歷有哪些?
2.生活中該如何實踐運用?
另外一個就是輸出,就是用行動去應用所學,以便及時發現未理解透徹的地方,補不足。最終通過實踐將所學真正融入到個人。
學英語背單詞的輸出是看英文字幕的美劇到無字幕的美劇,以及看原版英文書。
讀書、看視頻、學公開課的輸出就是聯想性思考,記筆記,個人演講復述和寫作。
我們缺少反復琢磨的思考能力以及反復看同一本書的閱讀習慣。
思考的重要性并不亞于行動本身。
?期待中的自我
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焦慮》寫道:
人類對自身價值的判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的自我感覺和自我認同完全受制于周圍的人對我們的評價。
一個美好的句子寫道:
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實際生活中,這種更好有時候更像是別人期待中的自我,告訴我們應該怎么樣。它能成就我們,也能束縛得我們不得安寧。
心口不一在我看來是很糟糕的體驗,不管你內心是什么樣子,至少你表現出的樣子,就是人們所能看到和理解的樣子。
如果自己覺得某些習慣不太好,那就去改變好了,沒有人是把手槍抵在你身后,非要你怎么樣的。
如果自己不會調整,就不要責難那些“誤解”你的人,反倒覺得他們不懂你。
自我期待像是鏡花水月的美景,讓人迷醉的把虛幻當真實。
典型的即是,錯把平臺的力量當作是個人能力,把公司資源當個人資源。
事實上,個人實力就是脫離公司和平臺,看看自己還能干什么?
脫離公司之后,看看手里所謂的人脈,還有多少價值?沒有了平臺,看看人家還愿不愿意和你合作?
真相往往比自我期待殘酷得多。
我們永遠不能在別人的期待和自我期待中遠離生活,當我們試圖逃避生活,生活就會無情的拋棄你。回歸現實,體驗他,感受他,在滾滾紅塵中,去經歷愛恨情仇。
如果有一天你變了,希望那時的你和現在的你,你都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