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從知乎一個網友的推薦中知道了被成為文字鬼才的純網絡寫手馬伯庸,連著追了幾天他的文字和他的講座視頻,感覺還是頗為受益。決定花些時間分門別類去整理一下自己受益的地方與簡書友友分享。今天想談的是馬伯庸的這本《笑翻中國簡史》的讀后小感。
- 02 -
如果從”笑“字和”簡“字來看,這本書的效果肯定不如混子哥的漫畫中國簡史。不過馬親王既然被一眾票友稱作文字鬼才,自然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例如這本中國簡史的中心線索就很與眾不同,用古人所講究的金木水火土的德性來串寫中國歷史。雖然并不詳盡,但視角獨特,讀后也有很大收獲。
- 03 -
仔細回味一下,最大的收獲是在馬親王清楚淺白循循善誘的解釋下,終于清楚的知道了古代的陰陽,五行產生的緣由,以及為什么一個新的政權產生就要改正朔,依據什么樹德性,每個德行對應的顏色又是什么。以往的歷史書上只陳列了史實,例如周朝是火德,秦人尚黑色什么的,但具體是為什么就很少有解釋的。看了這本書后在這些地方都很有茅塞頓開之感。具體抄錄如下——
- 04 -
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是很花哨的,作為宇宙基本元素的五行并非靜止不動,它們隨時隨地都在互相影響、互相轉化,就好像陰和陽是相輔相成、互相滲透的一樣。陰陽家們說五行有生克,所謂生,就是指某一行凝聚得多了,就會從中產生出另一行來;所謂克,就是指某一行會影響甚至克制另一行。五種元素相生相克,克來生去地形成了種種復雜關系,于是宇宙萬物就都因為這些生克而產生出來,并存在下去,或者演化,直至消亡。五行的生克規律是: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這其中某些關系很好理解。比如水生木,就是必須得澆水,草木才能生長;火生土,火把木頭燒光了,變成了灰燼,那不就是土嗎?再比如土克水,洪水泛濫得靠土堤、土壘來堵啊;水克火更簡單,誰都知道用水能澆滅火頭。但某些關系就理得不那么順了,土怎么就生金了?礦物大多是埋在土里沒錯,可怎么能算是土生出來的呢?還有,木怎么就克土了?理論上植被保持得好,水土才不會流失嘛。但總而言之,理論就這么出來了,五種元素相生相克,形成了兩個完整的循環,不但在學術上貌似能夠自洽,而且還蘊含著一種圓融的藝術之美。
五行學說出來以后,陰陽家就開始把它們往宇宙萬物上去套,直接能夠套得上的自不必多說,要是瞧著不怎么能套得上的,那就干脆篡改事實,以證明理論的正確。比方說,用五行套五方:金代表西方,木代表東方,水代表北方,火代表南方,土代表中央,可以完美套用。再比方說,金代表白色,木代表青色,水代表黑色,火代表紅色,土代表黃色。
除此之外,拿五行套人的身體,據說金就代表皮、鼻子、肺臟和大腸,木就代表筋、眼睛、肝臟和苦膽,水就代表骨、耳朵、腎臟和膀胱,火就代表脈、舌頭、心臟和小腸,土就代表肉、嘴巴、脾臟和胃。
而且不僅僅是宇宙萬物中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照套五行,就連一些虛擬的概念,他們也堂而皇之往五行上套。比如說玄而又玄的八卦,陰陽家們說了,乾、兌是金,震、巽是木,坤、艮是土,離就是火,坎就是水。再比如計算歷法的天干、地支,也都分了五行。十天干可以被整除,兩個配一個;十二地支整除不了,就三組一對二,兩組一對三——什么甲乙木、丙丁火、壬癸水等等算命用語,就是這么來的。
五行學說就這樣被一代代陰陽家們前仆后繼、絞盡腦汁地大體完善了,等到稷下公立大學堂資深老教授鄒衍出馬,立刻就直截了當地把宇宙之道和人間之事,也就是天老子和天子兒子的關系敲定了下來。影響深遠的“五德終始說”熱辣出爐。
- 05 -
陰陽家們認為,五行可以完美地套用在萬物甚至萬事上,任何事物只要能分成五類,自然就能應合五行,要是分不成五類的……那是你分得不夠細致。所以不僅僅有形之物、自然之物有五行,就連思想道德都能夠分成五行。
比如說,孫武寫《孫子兵法》,提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陰陽家馬上指出,沒錯沒錯,這就是五行所演化出來的五德!其實不僅僅將有五德,就連雞都有五德,《韓詩外傳》中就說雞“頭上戴帽子是文,爪子能戰斗是武,敵人在前敢于沖殺是勇,看到吃的互相招呼是仁,按時啼鳴是信”,歸納起來,雞的五德是文、武、勇、仁、信。
所以有關品德的好詞匯多了去啦,隨便挑五個出來就能算是與五行相配合的五德,比如“溫、良、恭、儉、讓”,比如“忠、仁、誠、節、勇”,各種說法莫衷一是。然而五行是有生克的,五德有沒有生克呢?你就算能硬拗出忠生仁來,也不可能搞出什么誠克勇來不是嗎?但是老教授鄒衍站出來明確表態:沒錯,五德也有生克,雖然不明顯,但是其循環可見。
鄒老教授認為五行是上天造成萬物的基本屬性,五德是上天賦予人間的基本品德,任何朝代,也都必然偏重于某一種品德。所以,正如五行有生克,會循環一樣,五德在不同時代也會有所偏重,更明確地說,朝代的德性是會隨著朝代更替而轉變的。更進一步,他大膽地總結并且預言,朝代更替也是德性變更的結果,這就叫“五行相勝”。
鄒老教授沒有明確指出所謂五德究竟是哪五德,估計因為他解決不了忠、仁之類品德相生相克的關系問題,他只是按照五行,把五德定義為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和土德。他說:“自從天地產生以來,五德轉移,各自都有所因應的朝代……土德以后,木德繼承,再然后是金德、火德、水德……”就這么循環來循環去的,所以也叫“五運”。
- 06 -
......言歸正傳,鄒老教授認為,所謂王朝的德性,就得靠這些祥瑞、祥物和讖來確定。
比方說最早的黃帝,碰見過黃龍,還有一條十多丈長、幾米粗的大蚯蚓,黃色屬土,蚯蚓也屬土,所以黃帝土德盛。到了虞舜,又稱作虞朝,虞朝就是土德。虞朝后面是夏朝,夏朝的開國君主大禹曾經在郊外碰到過青龍,所在之地草木茂盛,青是木色,木又克土,所以夏朝就是木德。取代了夏朝的是商朝,趕上過山里面冒出來銀子的好事,故而商屬金,金又克木,于是商就是金德。到了周代的時候,周天子曾經看到過好大好大一個火流星在宮殿上空盤旋一周,變成無數的火老鴉飛散,火克金,周自然就是火德了。
老先生這么著從古到今捋了一通,然后滿意地捋捋胡子:沒錯,沒錯,五德就是這么循環交替、貫徹始終的——這就是“五德終始說”。
......五德是建筑在五行基礎上的。最早鄒老教授生造出來,是想要尋找社會發展、王朝更替的規律,后來董仲舒、劉歆等大儒加以修訂,是為了給君主統治編造上應天道的理由。然而這理由既然是硬生生編造出來的,當然不可能真跟事實同符合契,所以一朝朝、一代代就開始隨心所欲地重新、反復修改,越改就越離譜,越改就越不圓,于是終于被一腳踢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咱們反過頭來再看歷朝歷代對五德的推演,尤其是那幾場大辯論會,就可以瞧得出來,只要你夠膽兒并且嘴皮子利索,怎么說都有理。
- 07 -
看馬親王總結的讀書法也很有頓悟的感覺,一本書其實并不需要每個字都完全讀通,只要能從中收獲這本書作者最想傳遞的東西就足矣。2021,讀書打卡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