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d as they sometimes are,negative feelings are a part of everyone’s life, arguably more so if you are crazy busy. But it’s those same deep and troubling feelings , and how you deal with them, that make you the person you are. While busyness may stanch welling sadness, it may also limit your ability to be overcome with joy.
負面情緒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你可以壓制它,但你無法消滅它。
你如何對待這種情緒決定了你終將成為什么樣的一種人。
記住,當你通過忙碌的方式抑制悲傷的時候,你同樣在限制自己獲得喜悅的能力。
有沒有人嘗試停下所有的事情,不工作,不玩手機,不看電視,不做任何事情......你可以堅持多久?
5分鐘?10分鐘?還是20分鐘?
實驗表明,大部分人和自己的想法獨處6~15分鐘,就會感覺非常不舒服。
我試了一下,并不是非常不舒服,而應該是叫崩潰。
為什么會這樣?我最近看的一篇英文中有詳細的說明,各位可以下樓觀看,也可以在這兒簡要了解:
一、進化和文化:
也許是為了生存,進化,讓人類一旦停止手頭的工作就開始反省自身,那些自己做的不好的,沒做好的,已經做不好的,我們都在反省,都在反復思考。
然而,與其說是我們自己在思考,不如說是大腦強迫讓我們進行思考。這是被動技能,由不得我們自己控制。
而且,越優秀的人,越容易因此而陷入焦慮和抑郁,因為他們反省的高度,往往是其窮畢生之力也無法觸之萬一的高度,從而讓自身陷入黑暗,無法自拔。
進化產生的這一人類個性化功能,起初也許就是為了讓人類更好的在大自然的弱肉強食中生存下來,但是,人類發展的實在太快了。
文化,我想世界上所有地區多少都會行動大于思考的文化吧,也就是鼓勵人多做事,少胡思亂想。這個道理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現代社會的節奏實在太快了,一個精英最大的問題已經不是不夠努力,而是停不下來。
最終,進化和文化的力量,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忙碌,甚至連休息的間隙,我們都需要其他的忙碌去填充這段空白。
當我們什么都不干的時候,通常我們想的最多的就是去干點什么事吧。
二、獨處的痛苦
當人們的情緒壓抑的時候,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過忙碌,填滿自己的大腦,從而逃避這種情緒的出現。但最終,人們總會在一個契機之下將所有的情緒爆發出來。
也就是說負面情緒可以抑制,但是不可能消滅。
同理,我們從不與自己的思想獨處,是因為獨處時我們要面對一個不完美的自己,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忙碌來抑制,但從未消失,永遠存在。
那些被壓抑的思想和情感,壓抑的時間越久,反彈的力量越大,如果沒有合適的釋放渠道,最終就會從我們的身體上,或者精神上表現出來:
身體的問題比如濕疹,腸道過敏綜合癥,哮喘,炎癥,免疫力缺陷以及頭疼。精神方面比如強迫癥,焦慮癥,沮喪以及恐慌襲擊,更不必說一系列的成癮癥狀。(這是原文說的,可不是我編的)
三、破解之理論
我聽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很應景,與各位分享:
有三只小貓都非常困擾與自己的影子的相處,因為它們都非常不喜歡自己的影子,于是最終它們都想出了各自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只小貓不斷的暗示自己,自己并沒有影子,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視而不見,久而久之,就感覺自己真的沒有影子了。
第二只小貓選擇在陽光的背后生存,在沒有光線的時刻活動,或者永遠繞著障礙物走,因為一切障礙物都能替它擋住陽光。
第三只小貓決定接受這個現實,它非常不喜歡自己的影子,但是接受影子會永遠與它共存這一現實,和影子一起生存。
三只貓的三個態度分別代表了人生面對問題時的三個選擇:
1、扭曲思想,假設問題并不存在。
2、逃避現實,逃避問題。
3、接受現實,與問題和解,共同生存。
人生就是這樣,有一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有一些問題是無解的,面對無解的問題,接受它,心平氣和的與其和諧共處,才是唯一的選擇。
《心花路放》經典臺詞:
“在光影造型里面,陰影越是豐富,就越是有立體感你知道么?你現在就處在你人生的陰影里面,但陰影也是你人生的一部分,你怎么就出不來呢?”
“我之前失敗的婚姻,它是我人生中的陰影對吧?但那也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啊?!?br>
四、破解之實踐
文中給出了兩個方法非?;顫姡?/p>
1、冥想
冥想就不需要多說了,說多了太玄,不過它又很多的名稱可供參考:
坐禪,打坐,瑜伽,坐享,盤......
冥想,對于現代人來說,還是值得花時間去嘗試的。
2、在思考的時候,使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
這個方法就非常活潑,人們在解決別人問題的時候,往往邏輯清晰,思維敏捷,擅長出謀劃策,決斷于之言片語之間。
但自己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懵逼了,這是因為自己容易代入一些情感進入思考,從而陷入利己主義的觀念中,不利于做出理性判斷。在此時,引入第三人稱稱呼自己,比如使用自己的名字,或者他/她,這時,就比較容易得出一些合理的答案了。
這兩個方法也是我剛看到的,尚未有機會進行實驗,希望嘗試過的朋友可以與我分享交流。
總結:
人們越來越少有機會什么都不干,尤其是在智能機橫行的時代,不知道是我們馴化了科技,還是科技馴化了我們。
我接受這個時代帶來的一切變化和美好,同樣也希望自己能夠可以和所謂的靈魂共同成長。
套用一句俗氣的雞湯:
走的太快,別忘記等等你的靈魂。
像我一樣的精英們,該歇歇了,你們不歇,我何時才能趕上你們。
當我什么都不干的時候......我得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