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4
? ? ? 今天學習了論語《八佾第三》第二十一章: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一章不好懂。意思是:哀公問宰我關于社的事。宰我答道:“夏后氏用松為社,殷人用柏,周人用栗。宰我又說:‘用栗是要使民戰栗,對政府有畏懼。’”孔子聽到了,說:“事已成,不須再說了。事既行,也不須再諫了。已往之事,也不必再追咎了。”
? ? ? ? 這是哀公跟宰我的一個問答,孔子有一個評論。哀公就是魯哀公,魯國的國君,姓姬名蔣。他是魯國第二十六任的君主,他是魯定公的兒子。宰我,是孔子弟子,名予,字子我,稱宰我。
“哀公問社”的社是講社主的事情。我們通常講的社稷,社是土神,稷是榖神。土神和榖神叫社稷,以后就代表一個國家。這里哀公問社,他所問的社,是指社主。何為社主?《朱子集注》是這么說,“三代之社不同者,古者立社,各樹其土之所宜木以為主也。”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代,這個三代的社主是不同的。社主是為了祭土神的時候,要立一個木頭牌位做為神的憑依,那么這個木牌就稱為社主。
? ? ? ? 三代夏商周,做社主的木頭是不一樣的,后面宰我就跟哀公回答這個問題,說“夏后世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松、柏、栗就是三種不同的樹木。在夏代用的木料,是松樹的木料,在殷商就用的是柏樹的木料,在周朝用的是栗樹,栗子樹這個木料。
當哀公向宰我請問社主所用木料時,其實他是有用意的,話里有話。根據歷代名家注解,說魯哀公想除去三家的權力。因為三家一直在魯國專權很久,每一代國君都受三家制約,心里當然很不爽。哀公當時就很想除掉他們,但是也不敢明說,所以就借著問社,來請教宰我,他其實是暗示要誅滅這三家。
宰我在孔門弟子里頭言語第一,很會說話,比子貢還厲害。當然也很會聽話,一聽他就明白魯哀公的意思。這種事情當然不能明說,說出來難免會引來殺身之禍。三家是權臣,國君都不放在眼里,所以宰我也就以這個隱語來答復魯哀公。他就講到做社主的木料,到周朝就以栗子木。然后說“使民戰栗”,用栗子樹的栗,來諧音說使民戰栗。戰栗是恐懼,使人恐懼,意思就是說可以誅滅三家。
結果這個對話被孔子知道了,“子聞之曰”,孔子聽到以后,他就有一段評論,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在先儒批注里面有好多種。比較常見的是漢代包咸的批注。他批注說:“事已成,不可復解說也;事已遂,不可復諫止也;事既往,不可復追咎也。”
? ? ? ? “事已成”就是事情已經做成了,都已經過去了,就不可以再拿出來說。這個事當然是指那些要緊的事、敏感的事。“事已遂”就是事情已經基本都定局了,雖然沒做成,但是已經定局,結果已經可以知道,這時候你就不能再去勸諫他不做這個事了。諫止,就是勸諫他停止,這個都是做人的藝術,叫勸諫。要在某人還沒有開始做事的時候,勸諫他,那才管用。事情已經做的差不多了,你再勸諫他,不等于馬后炮嗎。“事既往”,這事情已經過去,那么也不要再追究其它人的責任了。
? ? 孔子的這句話實際上是在批評宰我,他認為宰我不應該暗示哀公對三家發動戰爭,戰爭受傷害的是百姓,這有違仁義之道。他認為,三家專權已經很多代了,許多事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已然是既成事實,沒必要再挑起爭端。最后一句“事既往,不可復追咎也。”既是說對待歷史的態度,也是對宰我愧疚之心的安慰。
? ? ? ? 歸根結底,我認為孔子的意思是立足于當前,做好今后各種事情的規劃,也就是事前控制,而不要糾結于過往,一切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