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傅佩榮老師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八佾篇第二十一則。
1、原文
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zhàn)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傅佩榮譯文
魯哀公問宰我有關社主用木的事。宰我回答:“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粟木,意思是說:‘要使百姓緊張戰(zhàn)粟。’”孔子聽到這樣的話,就說:“已成的事不能再解釋,過去的事不能再勸阻,從前種種也不能再責怪了。”
宰我即宰予,字子我,魯國人,小孔子二十九歲,是名列于言語科的學生。社即土神,古代建邦立國都要立社,以其都城合適的樹木為社主。大概情形是:社所在之地有樹,有樹所制成的牌位,也有祭祀的廟。
社主之木,夏朝用松,商朝用柏,周代用栗,這樣的答復已經(jīng)完整了,但宰我補了一句:“使民戰(zhàn)栗”。古代栗木的“栗”與戰(zhàn)栗的“栗”,音同字同,可以聯(lián)想一起。宰我的回答,等于暗示魯哀公用武力改變三家大夫專權的現(xiàn)狀。
孔子說的三句話意思相近,一方面提醒宰我不要自作聰明,另一方面則不贊成用武力改變魯國現(xiàn)狀。現(xiàn)在常用的“既往不咎”,是指一個人犯了錯,只要改過遷善,過去的就過去了,不要再提。能以未來的善行補救過往的錯誤,才是人生正途。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原文是“問社”還是“問主”,不同版本各有不同。對于問的內容,理解也有不同,有人說是指要樹立起某種樹作為土地神的神主化身;有人說是要用某種樹木來做土地神的神主牌。眾說紛紜,但總的說來,是指祭祀社神(土地神)的禮儀相關的事情。宰我對于樹種的不同進行了自己的闡釋,認為周用栗樹是要取其諧音,讓人民感到戰(zhàn)栗。
對于這種直接且?guī)в胁蝗手牡挠^點,孔子當然不同意。“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看似是對宰我這種既成事實不再置評,但如果宰我說得對,沒有“咎”,孔子不會用“既往不咎”這個詞語。孔子不輕易批評人,但從這里已經(jīng)感覺到了他深切的失望之情。論語后面有批評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這么直接的話語,可見夫子真的很生氣了。
4、弘丹學習心得
如果不了解背景知識,會覺得這段話,孔子的回答好像跟宰我的這件事沒什么關系。從傅佩榮老師的解讀中,了解了一些背景知識,宰我的回答是暗示魯哀公用武力改變三家大夫專權的現(xiàn)狀,而孔子是不贊成用武力改變魯國現(xiàn)狀的,孔子的回答也是提醒宰我不要自作聰明。
看孔子這三句話,覺得非常有內涵。這三句話的主旨都是,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了,不管是成功,失敗還是過錯,都不必再去糾纏,關鍵是看未來的行為。人是無法改變既成事實,能改變的是未來的行為。
5、都市隱居人解讀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zhàn)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魯哀公問宰我關于社的問題,宰我回到說:“夏后氏種松樹為社樹,殷人種柏樹為社樹,周人種栗樹為社樹。”又說:“用栗樹是為了使百姓戰(zhàn)栗,對官府有畏懼之心。”孔子聽到這種說法,說:“已經(jīng)有結果的事情就不要再說,已經(jīng)開始執(zhí)行,阻止不了的事情就不要再勸諫,過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
這一段初看前后有點不好聯(lián)系。宰我這個學生在孔門賢人中是以言語著稱的,不過也是經(jīng)常被老師批評的——孔子看來不太喜歡這種耍嘴皮子的學生,何況宰我經(jīng)常自作聰明給老師抓到。
夏商周三代種不同的社樹,其實都是選擇最適合首都當?shù)氐模⑶夷軌蜷L壽、長青的樹,松、柏、栗這三種樹都是這樣。但是宰我后加的這句“使民戰(zhàn)栗”就很有意思了,顯然是暗喻要嚴格執(zhí)政。不過宰我這樣的聰明人應該不會看不清形式,不知道魯國君主無實權,大約是看出哀公對三家專政不滿,想要討伐他們來樹立自己的權威,才適時的提供理論依據(jù)。
很顯然孔子也不是不識時務的人,看到這對君臣用隱喻問答,也用隱喻來無指向地勸諫并批評。“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三句連起來,就是勸魯哀公不要急于追究臣下過去的過錯,讓他們今后改正就好,實際上是知道哀公無能,志大才疏,不要太理想化。同時也是警告宰我,不要對過去的事情胡說八道。事實上,這兩個人最后都沒有聽從孔子的勸諫,也都沒有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