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個熟悉的場景,你原本計劃著買個簡配的手動擋車,看好了車型后禁不住銷售人員一句:“您看中的車價是11萬8000千,加3000元換個升級版音響,還不如加1萬3000元升級為自動檔還帶天窗,音響也是升級版的。。。”;還有一個買家具的場景,床要1萬多,銷售人員說一句:這個床笠是XXX牌子,現在只要500元,順便帶一個吧;還有這個床品四件套也不貴,688一套。。。于是這些小物被你“順帶”回家了。為什么銷售人員總能輕易地影響我們的想法?因為他們總是在我們注意不到的情況下,使用了認知對比原理。
我們用一個實驗來介紹認知對比原理。
心理物理學實驗室的一個經典知覺實驗,實驗員讓參加實驗的學生分別坐在三桶水前面:一桶水冷,一桶水常溫,一桶水熱。學生把一只手放在冷水里,另一只手放進熱水里面,之后教授會讓他們把兩只手同時放進常溫的水桶里。學生臉上立即就出現了好笑又困惑的的表情。盡管兩只水放在同一桶水里,可是剛剛放在冷水里的那只手覺得這是熱水,放在熱水里的手卻覺得是冷水。
這個現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體驗到,這就是對比原理 ——基于之前的體驗,同一樣東西會給人不同的感覺。
對比原理一直被各種商家使用的,它只是一個小原理,但是它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我們幾乎無法察覺。服裝銷售員知道你準備買大衣,他會先給陪你從貴的試起 ,等你決定買大衣后,然后向你推薦毛衣或圍巾等比較便宜的東西。像買車一樣,銷售也會和客戶先談妥了一輛車的大塊價錢,再談配件的小塊價錢,十幾萬都花了,還在乎幾百上千嗎?
對比原理是一種潛意識說服,如果不告訴你就根本不知道是這么回事,而且就算知道了也照樣會中招。有這么個真實的故事:
美國十二歲的小姑娘,想買一輛自行車,父母要她自己去賺錢,她利用暑假、寒假、放學的時間去賣餅干,竟然在一年時間賣出了四萬包。餅干公司的人發現全公司沒有人能像她賣出這么多餅干,小女孩竟然打破全公司記錄,專家開始研究她是怎么做到的。
原來她準備了一張價值三十塊錢的彩票,她每次去敲人家門的時候,賣的是彩票。她一敲門就先自我介紹說自己想要買一臺自行車,放假時間來賣彩票,三十塊錢,如果你運氣好可以賺到一百萬,大家都覺得彩票太貴,但她一直堅持說服人家,大家都很同情她,但都說太貴了,這時女孩馬上拿出十包餅干,一副很可憐的樣子說:"那這里有十包餅干兩塊錢,你買吧?"然后馬上就會有人買了。她就是用對比原理,每次輕松賣掉十包餅干。
于是,我馬上明白了為么咱們公司對各廳營業員特別強調過,向客戶推薦樂享家時,從最高套餐起,梯次往下。。。原來如此啊,可促進現場成交率哦。
麻省理工大學 Dan Ariely 教授在實驗中也發現了“對比原理”的好玩之處。他在《經濟學人》雜志看到了一則廣告,里面有3個選項,他對于人們會怎樣選擇很感興趣,于是把這則廣告給100個學生讓他們去選:
1、59美元訂閱“經濟學人”一年的電子書;
2、125美元訂閱“經濟學人”一年實體書;
3、125元同時訂閱“經濟學人”一年的實體書和電子書。
如果是你,你會怎么選擇?結果是,16%的學生選擇了“1”,84%選擇了“3”。沒有人選“2”。啊,沒有人選“2”,貌似是個無用選項呢,于是他去掉選項“2”,讓100個學生再選一次。結果,這次有了讓人出乎意外的逆轉。有68%的學生選擇了“1”,32%選擇了“3”。
為什么?相信看到這里的讀者已經明白了又是認知對比原理在作怪。雖然中間的“2”選項沒人愛,可以算作一個沒有用的選項,但實際上它在人們覺察不到的情況下,起了重要的對比作用,悄無聲息地影響著你我的選擇。
這個案例又想到我們的宣傳單頁,為什么要把幾個相近價格的套餐產品都羅列在一起,為什么其中有幾個價格(套餐)看起來有點“二”呢,原來如此。。。
怎樣用呢?
1、親子溝通中。以后跟丫頭斗智斗勇中可以用,給她幾個選擇項,其實是暗設好了選項,如玩手機這事:
1)每周六自由使用手機半天(3小時)
2)每周自由使用手機2小時
3)每天自由使用手機半小時
2、營銷話術中。掃樓時,先向客戶提出一個比較高大的要求(如請用戶掏錢:買一張電信的流量卡/天翼高清月禮包),耐心講解爭取被拒絕后,再提出一個明顯小的真需求(請客戶留個電話號碼和寬帶到期時間吧)。
腦殼又跳戲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嗯嗯,好多善男信女帶著比自己帥(美)的好友一起去約會,結果黃了,以前我們會說他們是缺心眼,現在可以說他們是缺心理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