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現在很熱的一個話題“寒門再難出貴子”,各色人等紛紛焦慮于階層固化,自己無法突破目前所處的階層。
但就大多數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就沒有資格考慮階層固化這個問題,因為就算階層是流動的,對于一塊不努力的頑石,也是你自巋然不動,階層是否固化,跟你并沒有半毛錢關系。
01
我的新同事阿森最近就特別焦慮,因為他覺得自己就是階層固化的受害者。
某天吃飯的時候他跟我說:“潤雨姐,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很可能這輩子就這樣了,以后孩子也很難突破我們所處的階層,所有好的資源、好的崗位都被二代們占據了。”
“我們所處的階層?”我問他:“你覺得我們所處的階層是什么階層呢?”
“工薪階層啊!連中產階級都算不上,所以潤雨姐你不覺得悲哀嗎?”阿森一臉同情地看著我。
“啥?悲哀!”我差點被嘴里的糖醋排骨噎到。
“悲哀這種情緒太深刻了,我目前還沒有感受到。”我對于這種突如其來的走心談話很不適應。
這小子平時工作吊兒郎當的,也不見他擔心被炒魷魚,這會兒倒是操心起階層固化,還替我悲哀起來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啊!潤雨姐,你現在不好好想想這個問題,以后你兒子估計也跟我一樣,成為24K金純屌絲。”阿森一副為我好的模樣。
我只好說:“那你打算怎么辦?如何突破我們目前的屌絲階層?”
“哎,既然階層已經固化,突破談何容易…….”阿森一臉深沉。
下午我路過他工位的時候,發現這個中午還在批評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人已經摸出手機開始玩王者榮耀了,我記得他有個PPT是領導今天下班前要的,也不知道他是做好了,還是還沒開始做。
02
曾經看過由邁克爾·艾普特執導的紀錄片《56UP》,講述的是來自英國不同地區和家庭的14個孩子從7歲到56歲的人生經歷,這14個孩子中,經過50年,依舊是幾個來自精英階層孩子的人生相對光鮮,他們生活優渥,家庭幸福,多半從事著體面的工作,幾位出自中產階級的女孩大多生活富足,歲月靜好。
在這14個孩子中,僅有兩三個依靠自己的努力奮斗,實現了階層的突破,就讀公立學校的布魯斯考上了牛津,出身北部約克郡農莊的尼克,成為一名核物理學家。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除了階層的突破,也有階層的下滑,出生于中產家庭的內爾,在申請牛津大學失利后命運斗轉,他沒有繼續學業而是輟學到建筑工地當臨時工,長期顛沛流離,到了晚年生活才稍稍好轉。
在《56UP》中,每一集影片開篇都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帶一個孩子到七歲,以后隨你怎樣帶,隨他怎樣長,他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已是注定。”
這實在是一句令人絕望的話,似乎每個人的命運一出生就被決定,階層的突破從概率上來講也實在是低得可憐。
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后,我對于階層固化或者是階層突破其實并沒有太多觸動,反而是精英階層身上所傳承的自律讓我更加動容。
紀錄片中精英階層的孩子,從小就目標明確,他們大多數到了中老年時期仍然保持著良好的身材和精神面貌。
而很多底層的孩子,從事著較為簡單的工作,不管是他們還是他們的孩子,以肥胖者居多。
當然這可能與歐洲的生活方式有關,但我覺得不管什么階層的人,如果能保持自律和奮斗,保有自身所在階層和實現階層突破的概率都要大許多。
03
我們身邊,很多人連關掉手機上的游戲和網頁都做不到,去考慮什么階層固化對自己的影響,實在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
比如阿森,他意識到階層固化,并為此焦慮,甚至替我也焦慮一下,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上班繼續摸魚玩游戲。
看到他,我才覺得階層是真正的固化了。
這種固化不是物質層面的,而是精神層面的一種固化。
就我自己而言,我對于階層固化沒有那么焦慮,不是因為我對突破自己所處的階層有十足的把握,或者我對目前所處的阿森口中的屌絲階層十分滿意。
而是因為我早已明白,焦慮并不能改變任何事情,擔憂未來也并無任何用處。
相比目前物質基礎不夠豐厚,我更害怕的是自己放棄努力,不思進取的樣子。
如果我所處的階層讓我眼界狹窄,那我就努力去看更大的世界,互聯網帶來的最大紅利就是資源的極大豐富,知識獲取的渠道越來越廣闊,想要聆聽精英的經驗介紹,獲取世界最頂尖大學的課程,只要你愿意,都是很簡單的事情。
最可怕的是,如果我們接受了階層固化這個設定,躺在原地哀嘆沒有出生在精英家庭,敷衍的過完這一生,然后語重心長地告訴自己的下一代:“都是這個社會的錯,怪就怪在階層固化,你爹/你媽我努力了也沒什么用。”
還有更多的人,付出了一點廉價而低效的努力,就感動了自己,然后把自己蒼白的人生歸咎于階層的固化。
以大多數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連參與討論階層固化的資格都沒有,因為你從來未曾竭盡全力去突破,不要說上升階層的天花板,連下一個階層的地板都摸不到,你考慮這么多不是杞人憂天嗎?
我們以其去感嘆階層的固化,不如挑戰一下自己思維的僵化,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足夠努力,足夠自律。
只有真正做到足夠努力和自律,往下一個階層確確實實地蹦跶過,你才有資格來討論這個話題,你拼搏的姿勢也許才能除了感動自己,也讓自己的下一代繼承到你奮斗的精氣神,活得比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