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下廉,這篇上廉,它們就像兩兄弟一樣挨得很近,名字相似,治癥也是差不多的。
這兩個穴位,平時都比較少用,因為它們的功能都比較少。
雖然功能少,平時也少用,但是也需要記住,為什么呢?因為穴位的功能除了治病還有診斷的作用。
比如有人哪都不痛,偏偏上廉或是下廉這個位置痛,如果你記住這個穴位的話,一看到就知道這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那么除了可以在痛的那個穴位上下針之外,還可以根據痛的情況在手陽明大腸經上下針。
如果是實癥的話就是痛不可按,虛癥呢是喜歡按,按一下就會覺得舒服。實癥的話是剛痛幾天的,虛癥一般痛的時間久,半年或幾年的都有。
在這條經上,或是剛好是上下廉這些穴位痛而且喜歡按揉,痛的時間又比較久,就可以選擇刺曲池,困為曲池是大腸經的合穴,虛癥的都可以在這里補。
曲池以后再細說,回來繼續說上廉。
【穴名釋義】
上廉的上字,就是上端的意思,下廉就是下端嘛。
廉,昨天說過,是邊緣的意思。
1?《經穴解》:此穴在廉內之最高處,故曰獨抵陽明之會,以在廉之上,故曰上廉。
2?《圣濟總錄》卷一九一:手上廉二穴,在手三里下一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斜。
【部位】:上廉,在三里下一寸,其分抵陽明之會外邪。(《黃帝明堂經》《圣濟總錄》、《針灸資生經》、《類經圖翼》、《針灸逢源》)
【功能】:疏經活絡。
【適應癥】:主治局部病癥。常用于肩臂痛或麻木;頭痛。
1?治臂膊跛痛,麻木不仁,補瀉。(《竇太師針經》)
2?治臂膊偏痛。(《針方六集》卷五、《循經考穴編》)
3?上廉……主小便黃赤,腸鳴,胸痛,偏風,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腸氣,腦風頭痛。(《針灸聚英》卷一、《針灸大成》)
《針灸腧穴通考》說:以上主治癥中除“小便黃赤,腸鳴,腦風頭痛”外,皆系誤錄。
【針灸】:直刺0.5—1寸,灸 5—10分鐘。
【臨床應用】
1?手臂麻木不仁,肩髃、曲池、手上廉、合谷。問曰:此證緣何而得?答曰:皆因寒熱相搏,氣血凝滯,故如此也,復刺后穴:肩井、列缺。(《針灸集成》第二十九方)
2?手背生瘡紅腫疼痛,陽池、上廉、曲池、液門、中渚、合谷,問曰:此證從何而得?答曰:氣血壅滯,皮膚瘙癢,用熱湯泡洗而紅腫,如此久而不治,變成手背瘡。復刺后穴:上廉、陽池。
(《針灸集成》第三十四方)
上面兩個案例中的復刺,是刺法的術語。意思是出針之后再重復刺入,重復刺激,所以叫做復刺。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