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激勵”一詞的思辨,源自一張正面管教工具卡——激勵:很多錯誤都是以激勵的名義犯下的。
“很多錯誤都是以激勵的名義犯下的。”這句話我反復讀了好幾遍,確定自己沒有讀錯,并真的有點理解不了。所以,我就對“激勵”開始了一場咬文嚼字的歷程,記錄如下:
激勵與Motivation
激勵一詞的中文解釋是:指持續(xù)地激發(fā)人的動機和內(nèi)在動力,使其心理過程始終保持在激奮的狀態(tài)中,鼓勵人朝著所期望的目標 采取行動的心理過程。同“勉勵”一意。
Motivation的中文翻譯意思有:動機、驅動;積極性;刺激、誘因等意。
而維基百科上,對Motivation的解釋是:Motivation is a theoretical construct used to explain behavior. It is the scientific word used to represent the reasons for our actions, our desires, and our needs.翻譯過來就是:Motivation是用來解釋行為的一個理論上的概念。它是用來體現(xiàn)我們行為、欲望和需求的理由的一個系統(tǒng)性詞匯。
綜上,也就是說。我們中文里對“激勵”一詞的解釋,其實有偏褒義的成分。而Motivation在英文中,就是一個“理由”、一個“動機”,中性。至此,解釋完第一個混沌,即中文思維前提下的“激勵這種做法怎么能犯下錯誤呢?”因為,在此“激勵”擺脫中文偏褒義含義,而更體現(xiàn)正面管教英文工具卡中Motivation的本義。
激勵與動機
《正面管教》作者簡?尼爾森說:“我們是從哪里得到這種瘋狂的想法,認為只有讓孩子們感覺糟糕,他們才會做得更好? ”事實上,大多以激勵的名義犯下的錯誤,往往就是曲解了這點。我們的初衷是想調(diào)動孩子的內(nèi)驅力,而讓孩子感覺糟糕的“激勵”其實就是變相懲罰,即使有效果,產(chǎn)生的也只是被動的外驅力。也就是說,誘發(fā)的根本不是孩子真正的內(nèi)心“動機”。孩子不會因為懲罰帶來的情緒和潛意識的決定來發(fā)展他們積極的品格。想想上一次你被領導訓話或者和老公拌嘴的經(jīng)歷,又有哪次“暴力溝通”激發(fā)了你的感激或思考?孩子和我們一樣,感覺好,才會做得更好。至此,解釋完第二個迷茫,即所謂“以激勵的名義”往往是我們曲解了“動機”產(chǎn)生根源,反而用名義上的所謂“激勵”去激勵孩子,從而導致錯誤。
激勵與激將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里有提到,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氛圍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當一種需要得到滿足后,另一種更高層級的需要就會占據(jù)主導地位。從激勵的角度看,沒有一種需要會得到完全滿足,但只要其得到部分的滿足,個體就會專項追求其他方面的需要了。按照馬斯洛的觀點,如果希望激勵某人,就必須了解此人所處的需要層次,然后著重滿足這一層次或在此層次之上的需要。比如一個饑腸轆轆的人人,他更需要的是一個塊裹腹的面包,而不是對他外面的溢美之詞等等。這些都對我們?nèi)绻龀稣_合理的激勵,提供了完美的理論參考。
繼續(xù)接著上一個“以激勵的名義”話題,也正迎合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激勵—保健”雙因素理論等都提到的“正激勵”和“負激勵”。所謂正激勵,一般是鼓勵個人的某種行為,以達到持續(xù)和發(fā)揚這種行為的目的。所謂負激勵,一般是通過懲罰的方式來抑制這種行為,以達到減少或消除這種行為的目的。負激勵起負強化的作用,是對行為的否定。其實“以激勵的名義犯下的錯誤”,就是誤用了負激勵,而同時以為負激勵能產(chǎn)生正激勵的效果。這種方式,類似于我們中國人說的“激將法”。所謂激將,是指用刺激性的話或者反話,促使人去做某事,往往利用的是別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激將法不可濫用,這是一種需要高超謀略的口才技巧,智如諸葛孔明,才能計激周瑜。掂量一下我們自己和孩子,能用這種方法嗎?至此,對第二個迷茫進一步深入探究,即所謂“以激勵的名義”往往走偏向了“激將”。而生活不是戰(zhàn)場,我們不是智者,孩子更不是敵人,負激勵和激將,真是不適合我們。
激勵與鼓勵
中文里激勵和鼓勵非常近義,英文里Motivation和encouragement獨立存在。阿德勒心理學的一個主要觀點是:一個行為不當?shù)暮⒆邮且粋€缺乏鼓勵的孩子。最強大的變化動力是鼓勵。 The most powerful motivation for change is encouragement.發(fā)現(xiàn)了沒有,因為有了encouragement,變化的motivation才產(chǎn)生了。如果一個兒童或成人的行為不當源于失望,當他或她感到被鼓勵了,不當行為的動機接著就會消失。而且在英文里,鼓勵的詞根,當然是"勇氣"。當我們努力鼓勵別人和我們自己時,實際上是在幫助發(fā)展勇氣以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和困難。我理解的正面管教,是不會用責備、羞辱、或痛苦作為激勵,而是旨在通過鼓勵encouragement 讓孩子們感覺更好,才有動力motivation做得更好。至此,解釋完最后一個困惑,即從英文原意理解激勵和鼓勵,并正確應用鼓勵。
通過上述的咬文嚼字過程,我個人認為已經(jīng)對“很多錯誤都是以激勵的名義犯下的”這個工具卡有了更深入的剖析。要分清孩子的內(nèi)在驅動力和動機,不把encouragement和motivation 混為一談,不把激將當成激勵。最后,分享德雷克斯的一句話“孩子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币源?,在為人父母的正面管教的道路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