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我最想問的一個問題
書名:《原則》雷·達里奧著 譯者 劉念 張帆
我最想要在書中得到的一個解答:生活工作中應該執行的原則都有什么?
問題的動機:成功來源于正確的選擇,那么選擇的標準是什么呢?
直接上干貨
200)做決策的時機要恰當,為獲取更多信息而延遲決策,需權衡可獲得的邊際效益和所需耗費的邊際成本。有些決策適合在進一步咨詢后進行,有些決策則需要盡快敲定。決策耗時越長,能獲取更多信息,但也有其負面影響,比如會延遲進展。懂得權衡利弊,要考慮獲取更多信息能帶來的邊際收益,也要關注延遲決策所需要耗費的邊際成本,這是影響決策時效性與準備工作的重要因素。
201)確保所有”必須完成的任務“在完成前優先于其他任何事情。首先,區分”必須完成任務“和”喜歡做的任務“。不要遺漏任何一樣”必須完成的任務“,也不要將”喜歡做的任務“列入任務清單。然后,將”必須完成的任務“排上工作日程并出色地完成這些工作。要還有時間,就回過頭來看看”喜歡做的任務“,著手再完成這些任務。當自己還有多余的時間時,再想想怎么把事情做到完美。實際情況可能是你沒有時間處理不重要的事情,這好過于沒時間處理重要的事情。我們經常聽到有人這樣講:”這樣做或那樣做不好嗎?“他們考慮的是將看起來漂亮的事情優先做,而非”必須完成的任務“,很有可能就忽略了更為重要的事情。
202)要記住,最佳選擇獲得贊同意見多于反對意見,當然不是說不允許任何反對意見,要警惕有人在沒有適當權衡正反意見時挑錯選項。這類人不是優秀的決策者。
203)要警惕在沒有考慮所有可能性的情況下,就低效地確定其可能性,這會打亂優先次序。聽到”可能是……“這種句式就明白了,他接下來會說一些無從考據且不重要的事情。如果某人說”我認為很可能……“,這一般后面就會說重要且有所依據的事情了。一切皆有可能,所以要根據可能性與重要性仔細探究每一種可能的情況。
204)理解并運用”總體來說“的概念。當有人提出了一個觀點,參與討論的人回復說,”也不總這樣啊“,這時,討論就會陷入僵局。因為他那樣一說,大家就會開始不談常規情況,而開始商討各種例外情況。因為事事無絕對,討論重心若放在研究是否存在例外情況的話,對話就偏離了正軌,要雙方本來就都覺得這件事”總體來說“沒問題的話,這樣做就更蠢了。為避免這個問題,發表論述的可能會說”總體來說“。我們應該理解的是不同的人對于相同的事情看法多少有些差異,我們討論的目的是讓雙方更理解事實的真相,因此我們雙方討論的前提不是”相互競爭“而是”相互合作“,共同對于這件事的理解。因為事實是不會變的,變化的是我們對于這件事的看法和態度。
204a)當詢問某事的真實性時,若對方告訴你”也不完全是事實“時,其實也八九不離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