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
這兩天聽萬維剛講博弈論,才知道原來其應用范圍如此之廣。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常常會上演博弈時刻。動態博弈有兩個基本概念,一個叫威脅,一個叫承諾,在親子之間,這兩手可是經常被使用。但是,我們往往會忽視一個關鍵的環節,叫“可信性”,一旦威脅和承諾不可信,博弈則會失敗。比如,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父母覺得難堪,于是威脅孩子,再哭就不要你了,這個威脅顯然不具備”可信性“,除了讓孩子哭得更大聲,不會有好的效果。
反思日常生活中跟兒子的互動,的確經常發出這種沒有可信性的威脅或者承諾,比如以后我再也不管你了,你愛怎么樣就怎么樣吧,這種威脅就沒有可兌現性,孩子聽了當然不以為然。不可信的威脅和承諾說了也是白說,只會讓自己顯得不靠譜,失去孩子的信任。
事實上,博弈的出發點不是合作,而是爭奪,研究博弈論是為了研究怎么“迫使'別人合作,讓別人按照你的意志行事。基辛格就講,威懾有三個要素:實力、決心和讓對手知道。具體來說就是,一、我有實力摧毀你。二、我有決心摧毀你。三、你得知道我有實力和決心摧毀你。生活中,我們都不想摧毀和被摧毀,但備充分的理性仍有必要。
夫妻之間,常常會有權力斗爭,我想讓你聽我的,你想讓我聽你的,只是雙方很少展開理性的博弈,而是試圖利用情緒控制對方。最后,搞得精疲力盡,卻并沒有達到初衷。比起這種不理性的宣泄,理性的博弈反而是更高級,也更容易達成平衡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