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年紀的人都說這年代孩子幸福——不愁吃不愁穿;初中的家長說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大——學校學習難度比80后、90后重得多。有的家長說外國的孩子都是在自由快樂環境下成長,但是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多如繁星。還有另一種聲音,說強調素質教育是精英們的陰謀,通過降低學校教育難度,公立教育只傳授大約70%的知識量,剩余的30%在課外輔導班,經濟條件差的自然不上這樣輔導班,以此達到階層分化,甚至進一步到達固化階層。對于普通階層的孩子,這兩種觀點親們怎么看呢?
目前高考還是選拔人才的最重要途徑,2016年高考有940萬考生,四成可上本科,錄取率超過80%;出國留學跟出境留學也大幅增加,2016年出國留學總數為54.45萬人,自費留學有49萬人。雖說一個中產家庭支付一個孩子出國留學還是OK的,但是絕大多數的孩子還是走高考路線。
上個月跟一個親戚聊天,她在事業單位上班,她問我打算讓小禾出國讀書么?我就回復說,成績好考得上985之類的大學就沒必要出國了,否則就高中或者本科去國外讀書。她笑著說,她們單位的領導們也是這樣安排子女讀書。
80后的我們孩子多半上小學,深圳名校溢價非常明顯,百花片區的小面積40平房子成交單價17萬,優質的教育資源一直是稀缺品。家長們一擲千金也是為了孩子的前途,贏在起跑線上。如果買不起學位房,或者所買的學位房還不夠好,那怎么辦呢?
從各種途徑聽說北京、上海的娃雖然高考占據明顯優勢地位(名校招生本市考生有重大優惠),但是那兩座城市的家長對補習班趨之若鶩,有的光奧數同期就補三門,為了進好高中好初中,一步步倒退從幼兒園抓起,實在太瘋狂啦。深圳的學而思奧數補習也已經從幼兒園開始,小學階段的補習學位非常緊張,經常被秒光。可見學位房不佳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選擇補習。
現狀偏見,就是已經習慣原來的生活模式或者擁有狀態,不愿意再失去,或者失去必須付出額外的代價。
因為不愿意改變舒適區,錯失了很多機會。8年前有筆錢可以投資買房,但是還是買成了車,錯把負債當作資產;5年前可以把老房子賣掉換新房子,因為嫌負擔重而錯失良機,現在要做同樣的轉化要多花300萬。把這全歸咎于安于現狀還是不妥。為什么不愿意冒點風險,我后來分析主要是對自己持續賺錢的能力信心不足,能力未及導致。所以沒有父輩的照顧,對于中產家庭的我們,自然期望孩子能具備足夠的生存和發展能力。
由儉入奢易,反過來則千難萬難。一開始習慣了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習慣了買很好的東西裝飾打扮自己,那以后大學畢業時還能接受發展前景很好但是3千起步的工作么?不少成功人士都是從低層做起,格力董明珠就是從銷售員做起。錦衣玉食的日子過久了,還會看得起一般收入的同伴或者合作者么?在交際的過程中難免流露不屑之意,對他人工作跟付出不尊重,也就無法培養出高尚的德行,難以獲得足夠的影響力。
爸媽非常辛苦的工作,幾十年如一日,但是支出特別少,很勤儉。我非常尊重跟感激,給我們創造了很好的起點。爸媽們經歷過60年代的大匱乏,所以一直不太舍得花錢在自己身上,我自己不過這樣節省的生活,但也不會做今日錢今日花,明天的事明天再說的打算。
當然,我也不想培養孩子斤斤計較,目光短淺,只能付得起廉價或者普通的產品,有些方面,還是要付出不少的金額,而最好是支付在孩子的見識孩子的成長上。比如會給孩子在零花錢有相當的自由度,至少不少于絕大多數同伴;比如支付一個很高起點的培訓班;比如參加出國出境游。我不會支付孩子在名牌包包,名牌衣服,最新款電子產品上。我有把媽媽的做法傳遞給孩子,很喜歡的衣服有很多件,我就買一件最多兩件,已經足夠傳遞她對美的判斷與選擇了。那些名牌奢侈品就等她以后自己會賺錢了再去購買吧。
幸福感通過對比得來的,最好的方式是逐級上升,也就形成良性循環。今天她的小伙伴請她去肯德基麥當勞,她非常開心;幾年后初中同學請她去小餐館,她也覺得很棒;大學或者工作后再去五星級餐廳吃飯,她會覺得對方非常有誠意。五星級酒店、法國餐廳,我們也偶爾帶她去過,這樣她不至于從來不知這些而有膽怯之心。等高中畢業了給她數目可觀的金額,她能付得起但是選擇更健康的方式去花這筆錢,有能力支付但是不這樣做,我覺得是更聰明的做法。
不看社會的實際情況,現階段國情下,盲目去談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對孩子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一個唯成績論英雄的班級,素質教育再高也無用武之地。在保證學業成績優良的情況下,再根據自身特點去發展特長。先成績后其他,這才是亞裔中產階層孩子的基本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