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為為媽
第一部分 本年實績
這種對比圖表,是我在寫部門報告中的主要表現形式。
除了工作,我今年主要的三件事是閱讀、寫作和親子共讀。
從結果上來看,與往年相比,自己確實進步明顯。一個過了而立之年的人,大腦開竅,實屬不易。雖然,起步晚了一點,起點低了一點,但是,我相信自己還是有機會的。
第二部分 主要業績
因為每個月都有總結,所以到年終,不想再過多的贅述。一張思維導圖,足以呈現出自己一年的業績。
第三部分 進步與收獲
一、目標明確,認清發展方向。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我的一年:2015年是轉折,2016年則是啟程。經過自己的不斷探索與思考,終于有了清晰的發展方向——開啟心智、自我成長。
想要自我成長,就要靠學習——知識的輸入和輸出。在我看來,輸入與輸出是同等重要的兩方面,缺一不可。而我的主要輸入方式是課程與閱讀。因為我是一個聽覺型學習者,對聲音更為敏感,所以,對我而言,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邊聽邊記邊思考,這樣學到的內容,印象最深刻。而在閱讀的時候,我的注意力有時不集中,所以我看不了太久的書,目前只能做到2個番茄鐘。而寫作能促進我的閱讀,也就是輸出倒逼輸入。因為我特別渴望寫出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邏輯縝密的文章,所以我需要針對性閱讀,通過大量閱讀李笑來、萬維鋼、古典、SUSAN KUANG等人的文章,尋找素材與靈感。
二、控制情緒,覺察自我內心。
一直以來,我是一個性情急躁、缺乏安全感、容易受外界影響的人,浮躁的心態,制約了我的發展。雖然現在,我的情緒還是會有起伏,但是最大的進步——被自己所覺知。理性&自律的知識分子倡導人Susan Kang說:
眾生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不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能保持長久不變,不懂無常和無我的道理,錯以為事物有恒,因而執著于“有常”和“有我”。
因為不安全感,所以我害怕改變,害怕面對不確定性。而人生最可悲的,就是不自知。因為學習九型人格,使我第一次認識自我。因為《遇見未知的自己》,使我覺察到“小我”和身份認同。因為《正念的奇跡》,使我開始專注。因為《少即使多》,使我懂得從物質中獲得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我需要有精神層面的追求。在我看來,自我覺察使我變得更加“理性”,對自己的所思、所講、所為做出客觀評價。
三、作息規律,擁有自律意識。
有了明確的目標,懂得自我覺察,下面就是高質量的完成目標。因為多年工作,使我養成高效執行力的習慣。我喜歡按照計劃做事,這樣心里特別有安全感。我喜歡過在任務清單上打鉤的生活,這樣心里特別有滿足感。所以一般的拖延癥、缺乏意志力,在我身上很少出現。充實的生活,使我干勁兒十足。
第四部分 不足及改進
一、想得多,做得少——刻意練習
總結我的2016,我并沒有因取得的成績而沾沾自喜。相反,我深刻意識到差距與不足。我所追求的,絕不僅簡單的從0到1;要想持續成長,必須學會從1到N,自我迭代。現在我的想法是很多,但是做得還遠遠不夠。多數情況下,我只是一個很好的觀察者,而非一個很好的實踐者。想到和做到,截然不同。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2016年底,我終于找到自己的“萬能鑰匙”——刻意練習。2017年,我需要保持專注,大量重復地練習,定期總結與糾錯,做個踐行之人。
二、差不多,不思進取——培養精進
我從小就是一個心寬之人,無論學習還是做事,覺得“差不多”就好,反正有比我更差的。而且我對自己的這種“好心態”引以為豪,從來都沒有意識到“差不多”和“比下有余”是問題。回想起來,這么多年,我確實很少在某個領域拿過第一,這種不思進取的心態,使我永遠都處于“中等水平”。
而現在,我想從平庸走向卓越,我想好好打磨技能,培養自己的精進。《大智度論》中對精進的解釋:精進者,謂心練于法而不懈怠。精進,不只是修習佛法,做事、學習也都如此。我希望自己“專心當下的一件事,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辛勞,一心一意將事情做到完美。”
三、聽話,沒主見——主動思考
我從小就是一個聽話的孩子,聽老師的話、聽爸媽的話,工作后,聽領導的話。因為我內心的不富足,所以需要通過他人的肯定來滿足自我。可如何獲得他人的贊揚?如何“取悅”他人?那就是“好好表現”。捫心自問,難道我自己就沒有想法嗎?我為什么要活在“別人的世界”里?
想到這些,我覺得自己特可悲,特想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從現在起,我想按照自己的意愿過一生。我會顧及自己的感受,給自己一個空間。我要學著主動思考,跳出自己的思維局限,挑戰自我。
第五部分 2017年計劃
2017年 主題:積累
主要方式:刻意練習、精進、主動思考
詳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