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看不下去,但還是咬著牙啃完了。
我所認同的,是作者寫作的出發點、闡述的態度以及對《圣經》中一些語句的絕妙注解和一些可愛的小故事。不求覺醒,醍醐灌頂足以。
第一章 人類意識的綻放
作者在第一章“人類意識的綻放”里講,“花朵極有可能是人類所珍視的事物當中,第一個沒有使用價值而且與生存無關的。”美麗的花朵能喚醒人類去正視自己最深處的本體。類似的物件還有水晶、寶石、鳥類,作者稱他們為“‘開悟’的生命形式”。“當你全神貫注,并對著一朵花、一顆水晶或者一只小鳥沉思冥想,但在心智上不去定義它們的時候,它們就會成為你進入無形世界的一扇窗戶。”
你的靈性程度和你所相信的東西無關,但卻與你的意識狀態息息相關。而這又決定了你在這個世界中的行為以及與他人的互動。
關于圣經中“新天新地”的解釋:“天”指的是意識的內在領域,“地”指的是形象的外在顯化。“一個新天堂”指的是已轉化了的人類意識的出現。“一個新世界”指的是這個意識在物質領域的反映。
第二章 小我:人類的現狀
“小我”的概念貫穿全書,是一個虛幻的自我認同感。我們通常對自己所貼的標簽,來稱之為“我”的那個“我”,其實并不是我們的本質,那就是“小我”。
“小我”的制約有兩個面向:內容和結構。內容是你所認同的教養、環境等被稱之為“我的”的東西,結構指的是心智認同。我們在諸多事物中尋找自己,但卻從未成功,這就是小我的命運。
我們可以珍惜并喜愛一些事物,但如果一旦執著于它們,那就是“小我”作祟了。“當你能夠真正接納一個損失時,你就超越了小我,而你的本質,也就是本我就出現了。”所以說,有時候放下一些事情其實比維護它或者抓住它來得更有力量。
所以我們一旦了解了小我的運作方式后,就很容易超越小我了。你了解你真正的身份是意識本身,而非意識所認同的事物,這就是神的平安。“如果門窗都關閉了,陽光是無法照耀進來的。”
第三章?小我的核心
小我的核心即你思想中最強烈的認同感。“為何你只看到你弟兄眼中的刺,而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呢?”
抱怨是小我用來壯大自己的伎倆,而怨恨是伴隨抱怨而來的情緒。對他人的小我不予反應,不是示弱,反而是顯強。因為小我的最大敵人其實就是當下,耶穌說的“寬恕你的仇敵”其實就是消除小我。超越了小我就會產生慈悲心。
第四章 角色扮演
主要闡述了小我的多重樣貌。
“平安和清明的狀態”比思考更為接近你真正是誰。人們愈認同與他們個別的角色,他們的人際關系就愈加地不真誠。
一個故事:手掌流汗的和尚。禪師在主持一個名門望族的葬禮時發現自己手心流汗,無法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從而看到眾生平等,于是飄然而去,八年后開悟。
不要讓自己變成你的思想和情緒,而要成為它們背后的覺知。
這章還講到了為人父母的角色:當孩子長大后他們無法放下身為父母的角色。小我會借由操控孩子來讓自己更圓滿。作為孩子,“用慈悲心來接納你雙親的行為,不需要對它們做出反應”;作為父母,“除了當下時刻的本然面貌之外,不期盼任何其他的東西。”
愛使得這個世界不那么世俗化,密度不那么濃稠,也讓神圣的面向,也就是意識本身的光亮,更加地從這個世界中通透出來。
第五章 痛苦之身
兩個故事:
兩只鴨子在沖突后分開,不約而同地用力振動翅膀幾次,釋放剛才打架的能量,然后繼續安詳地在水面上游。如果鴨子有人類的心智,會以思維編造故事,讓沖突繼續,情緒反過來制造更多的思想,小我會讓生活變得問題重重。“只要我們能夠停下腳步,觀看,傾聽,那么所有大自然界的存在,無論是花朵還是樹木,還有動物們,都有重要的功課可以教導我們。”鴨子給我們的教導就是:拍打你的翅膀,放下你的故事——然后回到力量的唯一所在:當下時刻。
兩名和尚的故事。一名和尚在大雨中把女子背過馬路,五個小時后,另一名和尚問他:你為什么背那女子過馬路?我們要遵守清規。他說:“我幾小時以前已經把她放下了,難道你還背著她嗎?”記憶完全掌控你的時候,它們就會變成負擔和問題,而成為自我感的一部分。成為你的牢籠。“把注意力放回到原始的、永恒的當下時刻。”
第六章 破繭而出,重獲自由
知曉,接納,然后圓滿。
“所以你們要圓滿,像你們的天賦那樣圓滿。”圣經里所說的即是如此,不需要“成為”圓滿,你就“是”你原來的本質。
第七章 找出你的本來面目
所有豐盛的源頭都不在你之外。它就是你真實身份的一部分。看看你生命四周的圓滿——照在你皮膚上的溫暖陽光,花店門口擺放的美麗花朵,咬一口多汁的水果,或是沉浸在從天而降的充沛雨水中。在每一步中,都有著生活的圓滿。感謝所有在你周圍的豐盛,就會喚醒你內在沉睡的豐盛,然后讓它流出。
當你對一個陌生人微笑,就已經有些微的能量流出。你就會成為給予者。豐盛只會降臨在已經擁有它的人身上。《馬太福音》里說,“因為凡所有的,還要再加給他,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說的就是豐盛和匱乏都是你的內在狀態,而且會顯化成為你的實相。
第八章 發現內在空間
?開篇講了國王和智者的故事,以及禪師“是這樣嗎”的故事。啟示我們“不抗拒,不評判,不執著”,這是真正自由和開悟生活的三個面相。當不執著時,你獲得了一個站在制高點上縱觀全局的有事,而不會陷在生活的事件當中。
“如果能夠不把清醒的生活都花在不滿足、愁煩、焦慮、憂慮、絕望和耗盡在其他負面狀態中;如果能夠享受極其簡單的事物,像聆聽風聲、雨聲;如果能夠欣賞略過天際的云彩的美麗,或是有時可以一個人獨處,不會覺得孤單或是需要其他娛樂的心理刺激;如果可以不求回報地從內心深處對一個陌生人發出善意……那就說明,無論如何短暫,在從未間斷思考的人類心智中,有一個空間已經打開了。在這種情形下,你會感到幸福,而且有一種鮮活的平安感覺。”
又一個故事:禪師對發問如何入禪的弟子說:“你聽到山澗的溪流聲了嗎?從那里進入禪。”禪就是“不知其知”。
第九章 你的內在目的
“當你讓時間消失時,同時也讓小我消失了。無論你做什么,都會做得非常好,因為‘做’本身已經成為你的注意的焦點了。”
第十章 新世界
覺醒的三種形式:接納 享受和熱誠
在接納的狀態下行動,也就意味著你是在平和之中行動。那個平和就是一個微妙的能量運動,它會流入你的所作所為之中。
你享受自己作為的能力——隨之而來的是你生活的品質——會戲劇化地增加。喜悅是本體的動態面向,當宇宙的創造力能夠覺知到它自己時,它就會顯化成喜悅。喜悅不是來自你做的事兒,它是從你內在的深處流入你所做的事,繼而流入這個世界之中。你真正享受的不是你所從事的活動,而是流入它之中的那個活生生的深層感受。
熱誠意味著你的作為當中,有很深的享受,再加上一個你努力邁向的目標或愿景。小我的欲求總是試圖從他人或他物中攫取,而熱誠卻是從它本身的豐盛中給予。熱誠不欲求任何事情,因為它無所或缺。就像在車輪轉動的中心,始終會有一個定靜但又活力四射的空間。這個在所有動靜之中的核心空間,既為萬有之泉源,又不為萬有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