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思維傾向,大概分為三種模式:正向思考,中立思考和負面思考。
在我們思考的過程當中,我們的大腦會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況和自我思想的性格定性,從而對外界發(fā)出一種思考上的反饋。
也就是說,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每個人對事情的感覺之所以不一樣,就是因為我們自然而然地運用了其中一種思考模式來解讀那件事。
這些思考反饋,其運作有表面和潛在兩種自動化思維方式。第一種表面的自動化思維方式,就是條件反射式的思維反饋。
這種思維反饋方式,就好像開關(guān)那樣,外界給予刺激,都會立刻生成反應(yīng)。譬如你打開手袋發(fā)現(xiàn)手機不見了,你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慌張,驚訝,憂慮;或者是立刻回憶自己是不是把手機落在哪里了。你總會做出相應(yīng)的舉措。
這是條件反射式的思維反饋,一定需要外界的刺激才能夠觸發(fā)到你的反應(yīng)。這時你的反應(yīng),可以是積極,可以是消極,也可以是中立。
而另一種自動化思維反饋方式,就是以信念為主導的潛在心理反應(yīng)。它就好像我們的靈魂一樣,長期霸占著我們的頭腦,影響著我們的思維。例如當我們想去做一件事的時候,這件事還沒做成,我們對此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不同的感覺和想法。想一想我們在坐過山車之前,是不是都各有各的反應(yīng)?有人害怕,有人興奮,有人無動于衷。
這種思維反饋,是建基于我們的潛意識里面,從我們孩提開始所遭遇的成長經(jīng)歷而慢慢滋生,直到我們成年再鞏固成型,然后成為我們的信念價值。
正正由于這種思考模式蟄伏于在我們的潛意識里,而且在無形中對我們的言行舉止造成影響,所以我們每個人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即便是同一件事,每個人的反應(yīng)都會各不相同。
對于解決第一種思考反饋造成結(jié)果,誘因沒了,問題自然解決。好比你遇到車禍,受了傷,面對這件事你用了消極的思考模式,心情非常不好。但一旦你身體痊愈了,恢復健康了,出車禍這件事就不會繼續(xù)對你造成不好的影響,你的心情也會隨之開心起來。當然,有些人在養(yǎng)傷期間,甚至會積極面對。
然而如果是第二種思考的運作反饋,一直以來你持有的都是負面思考的信念,那么就算你還沒出車禍,剛拿到駕照上路,你也會擔心得不敢開車或者開不好車,從而最終真的導致你在開車時發(fā)生車禍;自己還沒努力或者才剛開始努力,就已經(jīng)無時無刻懷疑自己會不會把事情搞砸。
而這,就是很多時候阻礙我們進步的那種不好的思考模式。
解決這種潛意識里的負面思考反饋,可就不是簡簡單單地購個物、看個電影就能夠爽回來。它需要采取一系列自我意識的行動,從內(nèi)到外去改變,才能夠扭轉(zhuǎn)潛意識里這種不好的思考運作的反饋。
首當其沖的,就是辨別我們持有的信念。
學會辨別你持有的是什么信念
信念有真的,也有假的;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
例如“我殺了人,就會受到法律制裁”這個信念,我相信任何人都不會認為是假的。
但“我剛拿駕照開車上路會很容易發(fā)生車禍”這個信念,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呢?“你怎么努力不會成功”這個信念,又是真的還是假的呢?是別人自己認為,還是客觀事實呢?
很多人做了幾件事沒有成功,就開始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被別人批評幾句,就相信別人;相反,有些人明明能力不濟,卻偏偏一肚子的勇氣去干傻事,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確而客觀的認識。這樣的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俯拾皆是。
我身邊不少情侶,有些女生明明只擅長解決那些風花雪月、財米油鹽的生活問題,但由于男朋友的包容,她們卻越俎代庖去指點另一半怎么怎么工作,怎么怎么交朋友,怎么怎么與人相處等等,覺得自己什么都行。
而有些女生呢,在我看來是非常聰明的,卻經(jīng)常被男朋友欺負、責罵,受了不少委屈,還依然相信對方是真心實意地愛著她,期盼對方會改變,于是一直不愿意分手,也不相信自己能夠遇到第二個更好的人。
我不禁疑惑,她們所持有的這些信念,統(tǒng)統(tǒng)都是真的嗎?她們這種思考模式,不是對自己過于樂觀,就是對他人過于悲觀。
我們?nèi)说拇竽X,對于自己持有的信念,會有一種想象的機制。這種想象,是我們思維的“中間層”,也是我們每個人生存的基本法則。
比如你覺得自己是一個無趣的人,人緣不好,朋友很少,對于這個信念,你就會進行一系列的想象:“如果我跟別人說話,別人肯定會悶死。”或者“別人邀請我去聚會,我都不知道去到哪里要干什么,肯定只是坐在一角沒人注意我。”
在這種自我想象的主導和欺騙之下,你就會慢慢加深自己“無趣”這個特征,所有的言行舉止都會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從而真的變成一個沉默寡言,自卑內(nèi)向,不懂社交的人。這樣的你,遇到問題只會逃避,而不是勇往直前地展示自己的能力。
還有,對于“男朋友不回信息就是在泡妞”這個信念,我相信很多女生都會對此進行自己的想象。對方越是不回復你,你就越想越生氣,越想越不爽。結(jié)果明明男朋友只是手機沒電,因為你這樣三番四次一鬧,男朋友以后不回復你信息,真的去泡妞去了。
所以為了避免這個想象機制影響到我們,我們就要學會識別自己持有的那些信念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是自己的主觀想象,還是客觀事實。
至于怎么識別,就需要你撇開情感的蒙蔽,去尋找客觀的事實證據(jù)。
為信念尋找客觀證據(jù)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歸因心理”,以結(jié)果推導原因。
但這種推導,只是往往簡單地把原因歸結(jié)給自己,而忽略了客觀事實的其他因素。比如你跟別人聊天,期間弄得對方不開心,然后你就開始懷疑自己不會說話,不會與人交往。這種歸因,就是把原因簡單化了。
因為說不定對方原來就已經(jīng)不開心,只是在跟你聊天過程中,被你的話觸發(fā)了才顯露出來而已。平常的時候,就算你說同樣的話對方也不會有反應(yīng)的。不知者不罪,這時你察覺到,跟對方說聲“不好意思”就足夠了,沒必要這個結(jié)果歸罪到自己能力上。
然而在日常生活,我們很容易會犯下這個錯誤。正如前面我所說的那樣,很多女生都會越俎代庖什么都給男朋友拿主意。她們從處理生活中那些瑣事所獲得成功,概而論之地認為自己在處理其他事情也會成功,從而什么都想管。
尋找客觀證據(jù),就是識別自己持有什么樣信念的最好方法。有些人騎摩托車騎得很好,但開起小車來會有各種不適也是不無奇怪。你不能看到自己騎摩托車很好,就以此作為證據(jù),認為自己開小車也不會有問題——除非你多次上路證實了這一點。
尋找證據(jù),只能以做的那件事為基準,而不能用其他事情做取代。
很多人認為自己做事不行,為了消除這些消極而不理智的思維,用一種更具建設(shè)性的信念取而代之,這時我們就會要自己一個問題:
“如果事情真的是這樣,你的證據(jù)是什么?”
你認為自己寫作不行,你有什么證據(jù)嗎?問題是,很多人連做都還沒正式做,只是苦于不知道怎么開始,就已經(jīng)覺得自己不行。你倒是先行動起來,再看看結(jié)果啊!連幾行字都不去寫,就這么快斷定自己不會寫作了?
找到真相、原理,看清每件事背后的清晰畫面,去除蒙蔽自己雙眼的灰塵,這就是“找證據(jù)”的作用。
當然,就算是消極的思想,如“我不能成功”這些,我們也能為此尋找各種各樣的證據(jù),諸如跟別人交往不成功,工作不成功,戀愛不成功,于是綜合起來就成了這個信念的支撐。
怎么辦呢?為了避免過度概括,這時你就要重新定義你這個信念了。
重新具體定義一個恰當?shù)男拍?/b>
對于某些事情,我們總喜歡用一個籠統(tǒng)而概括的方式去描述它。你想要提高自己的學識,于是設(shè)定“我每天都要努力學習”這個目的。然而這個目標,只是一個籠統(tǒng)而虛無的說法,并沒有具體的操作行為。
同樣,很多消極的信念,諸如“我這個人很沒用”,“我說話不好”這種想法,都是非常大而無當?shù)母爬枋觯降自谀姆矫嬗X得自己沒用,說話不行呢?
有些女生因為男朋友一件事情做得不滿意,就發(fā)脾氣說:“你從來都不愛我”,否定了之前的付出,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問題是,這種說法,對于事情的改變是無補于事的,甚至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嚴重。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消除自己不好的信念,這時你就要用一個更為具體而貼切的方式去定義自己的想法。這才是正確的思考方式。
例如你剛拿到駕照,你自動化的消極思考模式,導致你原生產(chǎn)生的信念也許是“我才拿到駕照就開車上路,很容易出車禍”,那么你就應(yīng)該這樣重新具體定義這個思想:“剛才駕照這段時間,只要小心翼翼,多加留意周圍的路況,就算開車上路也不會這么容易出車禍。”假如你意識到自己真的不行,這時你就應(yīng)該針對性加強練習。
同理,你原先的信念覺得自己怎么做都不會成功,那么重新具體定義后,你持有的信念就應(yīng)該是:“目前這種方式無法成功,那就試試其他可行方法,說不定會更容易得到結(jié)果。”
正所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事情具體細分,然后只針對那個部分去思考,才是重新定義信念的核心做法。你認為寫作不行,從而否定自己的能力。然而,也許你只是不懂得構(gòu)思文章的開頭,中間和結(jié)尾而已。如果你針對性學習怎么開頭,怎么結(jié)尾,中間部分又怎么寫,然后由此去看書學習尋找答案解決,逐個擊破,你不會寫作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就算你真的學不來寫作,這件事做不來,也并不代表其他事都做不來。
千萬不要一刀切地想當然去定性自己的能力。有些事情你做不好,你要思考你在這些事情上到底付出了怎樣的努力,這種努力又是不是跟核心問題相關(guān)。否則你所認為的證據(jù),只不過是一種籠統(tǒng)而虛無的概括描述。
因為真實的證據(jù),只有當你具體找到問題的核心之后,才能夠被發(fā)現(xiàn),而不會“愛屋及烏”地擴散適用到所有事情上。
所以,當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不要只順著我們的自動化思維去解讀那件事,被自己的信念價值而影響到自己的判斷。沉靜下來,重新定義自己的信念,找到問題的核心原因,具體問題具體解決。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不低估自己的能量,這才是正確的思考模式。
只有這樣,我們的進步才會慢慢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