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標題:-從終極問題出發,以人生最高目標為第一原則。(更高的標準,才會有更好的選則)
作者的觀點:你的標準,決定了你的成長;
他列舉支撐他觀點的舉例:
(1):你去餐廳吃飯,只是為了吃飽肚子,找最近的地方,如果是為了吃到最好的東西,就會進行最高標準的綜合評比,找到最優。
(2):考入二三流大學的學生,低標準的人,受身份環境影響帶動下,自覺滿意的度過每一天,成熟高標準的人,打破舊環境的束縛,尋找更高層的新環境和要求。
(3):對比自已?
-3.1結合我個人成長經歷,足已證明。。。
其中有嘲諷,打擊,也曾被信任的老師說我一直在原地轉和被誤解,但我初終一直孤軍奮戰在學習上以高標準為原則在奮斗。
-3.2同樣在讀書上,以往僅是為了把書本讀完,但現在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想把這本書讀完講給別人聽。
(4)人無法超越想象中的自已,難超過自已所處的圈子,去往最高目標之處,怎么辦?
只有一個辦法,見到更好的,舍棄現在的環境和人。
例如:我已放棄了之前一直有些情感依賴但影響我情緒,給不了高能量的環境或人的接觸,現今反而讓自已情緒相當穩定和不受影響,身心靈比以往更健康。
他人所說:不做破釜沉舟的狠心,不知道曾經的生活多么狗血;也有些是在給予你情懷的人身邊,但產生反作用時,更難受的是對方不知道這種對我產生負面情緒的影響,及他身邊人對我的誤解。有些好人,使你一直處于反復波動情緒,從爆發到自責,內疚,痛苦,并欠下她人眼中對我各種不知足加不自知的負面印象,及反觀他人對我的好所帶來的負擔,反復進行自我道德綁架及欠下人情債,一直在原地打轉,被多方誤解。最后,我想說:我本善良,反觀現在的空間好自由。
(5):吳軍老師在得到app里所說,怎么給自已定一個高于同齡人同圈子的高標準?
答案:
1心態上:內心渴望更大的成就;
2同儕效應,加入更優秀的圈子。
2:你內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作者的觀點:最高目標,并不是指那些可以被度量且數量力求最大化的目標,而是從整個人生來看最有意義和最有價值的目標。
3:格局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層次
作者的觀點:你的選則,反映你的格局。
3.1:他提出了四個層次的格局-并在現有格局上,向上走一步
作者提出四個層次的格局,并從目標,眼界,信念三個維度來解釋這四個格局。
層次1:盲從
層次2:逐利者(立功)
層次3:理念人(捍衛真理,立言)
層次4:至善之人(立德,為人類的幸福而努力)
這是作者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理解的人生格局,當然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讀。
第二大標題:逃離隱含假設的牢籠-發現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選項
(含義:即人生中選則太少怎么辦?)
作者的觀點:我們人的選擇多少,固然受外在的限制,但亦受自已的觀念認知限制產生認知偏差。
他用四個案例來說明這觀點。對我極有啟發性。。。
四個案例的認知固化思維:作者分別從“當前處境”,“理想目標”,“內心狀態”四個隱性假設分析,得出四個案例的人由于“過去的經歷”,“習慣”,和“思維慣性”導致的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1,碎片化時間不能用來學習,
認知偏差2,工作是拿來掙錢,不是拿來學東西的,
認知偏差3,只有好好學習才是學習
解決辦法:
1:找出潛意識中的隱含假設
2:識別隱含假設中的不合理性,進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靈活的思維框架,在些基礎上思考出“可能選項”并進行嘗試。
我的理解: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認識偏差,固化思維。
這相當于是我們自己把自己放出來,去觀察自己這些問題的前提是什么,打破這些前提(固化的思維)
打破前提,用李笑來的話來說,是元認知能力。
舉例:下次找。
反思:
以后遇到種種困惑或問題,或遇到別人求助,都可以把自已從假設前提中抽離出來。
從源頭思考問題,這時候很多問題可能就直接迎刃而解。
我們自己本能是:遇到問題,就去解決問題,其實不是所有問題都要去解決。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認知都是自己的知識經驗閱歷而成,但這些是不是世界的真相呢?一般都不是,所以認知偏差,太容易產生了,這個部分也可以想想怎么為我所用,比如最近的煩惱有哪些,是不是自己預設了假設前提,在我看來可以通俗說成是因為認知偏差,自己把自己的選擇堵死了,本來是有蠻多的選擇。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認知偏差,培養元認知能力,是跳出來看自己。
作者還提出四種最普遍的隱含假設及三種新思維框架,(051-058頁,也很有用。)
第三大標題:克服天性中的選擇弱勢--選則太多怎么辦?
(1)作者的維度分析法:(我的理解還不夠透徹)
1.1從源頭開始梳理,想想why.
1.2重新定義問題,因素窮舉。
1.3:在羅列的因素中篩選。-什么對我而言是最重要的。
1.44:列表格,依次打分。
涉及情感的選擇:
聽從內心直覺聲音,比條分縷析的理性分析更好。
我個人反思:
1如結合第一章的四象限做長半衰期選則。
2:自已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3:做減法的選則。
第四大標題:人生是持續而反復的構造--校正選擇,做出建設性的改變
作者觀點:選則是可以不斷被修正的。
1:不要因為預設規則,而放棄個人追求
舉例1:《我想看到的世界》作者蘇克,放棄文學博士,從0開始學習法學
舉例2:可汗學院的創始人可汗,放棄高級分析師的高薪穩定工作,去做一個前途未卜的公益項目:線上教學視頻
如果是你,你能做到?我們很多人可能做不到,但什么是你最終想要的???
2:重新選擇,并不用全部推倒重來
作者觀點:人生就是持續反復的構造,它既是不斷延續的,也是不斷變化著的。
書本及他人交流中尋找到的案例:
舉例1:李善友老師的話來說是這個時代越來是非連續性的
舉例2:想到了《重新定義團隊》的作者,放棄麥肯錫的咨詢師,去做了人力資源,然后來到谷歌……與其說是信仰,不如說是發現了自己的使命吧……
舉例3:羅輯思維羅胖,一開始說要做個手藝人,轉眼就去開了公司,羅胖說內容的盈利模式里,只有電商最靠譜,轉頭他就去做內容付費去了
說羅胖出爾反爾的人是他自己的問題,老指責別人出爾反爾的人,自己才是最容易出爾反爾的……
反觀我自已:
在這個時代,不要想著一個選擇管一輩子,人要不斷地破除認知局限。
因為人的看法是根據環境變化做調整,只要人在成長進步,眼光和視野就不該還停留在過去,只有停滯不前的人才會不變。一個不斷否定自己,迭代自己的人才會成長。而指責他不斷出爾反爾的人,本身就沒變化;
例如:我對一件事情的看法的改變及對他人的認知的不同,但唯一不可變的是人的品德及內心始終遵循的真善美。一個人只有不斷否定自己,覺得自己過去很SB,才是真的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