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看見這本書的名字就覺得挺有趣,分享給朋友,朋友立馬回了我一句"我想做一個在你的墳頭上撒花敬酒的人"。后來我說這是一本收集二十多位名家作品的書,朋友立馬為她的調侃而道歉。有一個博人眼球的書名還是略勝一籌的,但更重要的還是書里的內容。同樣是回憶母親,但這些名家的作品讀來卻是那么讓人舒坦、自在。
我想做一個能在你的葬禮上描述你一生的人,怎么看都覺得這句話充滿了人間溫情。雖然中間隔著生死,但有你有我,還有我們的一生。你希望我都如何回憶你,帶著笑還是很沉默?
最令我動容的生死觀是石評梅寫父親的那一篇,父親同作者所言:我愿能悄悄地走了,不要給你們靈魂上感到悲傷。生如寄,死如歸,本不必認真呵!
生如寄,死如歸!這是多么坦然自若的人生觀。不愿增加生者的愁苦,但愿能悄悄地走了,不添麻煩,不徒惹傷悲,哪怕是死別,亦不必太認真,太當一回事,我們只是寄居于世,離去不過是萬流歸宗。
但俗世的我們,更多的還是如同老舍先生在《我的母親》這篇里所言的: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 我們不舍這人間的煙火氣,如同孩童不舍母親的懷抱。我們都愿做母親的孩子,不論我們活到多大的年紀。有母便可安心地做個不老的孩童,安心地享用母親滿懷愛意的嗔怪。于我而言,母親永遠是我最牽掛的人,只要她在身邊,我變永遠都是個孩子,她會教我處理人情世故,教我做可口的飯菜,教我基本的生活技能。
? ? 人生三情,親情,愛情,友情。唯有親情是不由我們選擇卻牽絆我們最深的。
仍然記得高三時候,因學習緊張,壓力大,而且一個月才能回家,媽媽怕在學校吃不好,便每隔一個星期騎著電動車從離學校三十多里的家給我送飯一次次成績的起起落落,我感受到了高三的痛苦,一次次的考試,也讓我身心俱疲,那段時間真的在咬緊牙關在堅持。朋友們都說你真幸福,媽媽每星期都來看你,給你帶好吃的,只有我自己知道每次看到她大老遠跑來,我的第一感覺并不是開心,而是心酸。我知道那是爸爸媽媽對我所有的期待。這份沉甸甸的愛,我會牢記一輩子。
? 關于愛情,我們大可沉浸在沈先生“我愛這悠長的旅途,可以從容地想你”“我們相愛一生,一生還是太短”的惆悵里。亦可拜倒在朱先生“我愿意舍棄一切,以想念你終此一生”“我的快樂即是愛你,我的安慰即是思念你,你愿不愿待我好則非我所愿計及”的脈脈含情里。又或者在許地山先生所描繪的故事《別話》里體會愛情的偉大:我離開你以后,切不要因為我,就一輩子過那鰥夫的生活。你必要為我的緣故,依我方才的話愛別的女人。
很喜歡那句我們彼此忙碌,各自安好,更高處見。愛人,是我們后半生的依靠,一定要去尋找可以一起共同進步的人,有共同的愛好,一起慢慢變好。我最羨慕的就是大街上手拉手蹣跚過馬路的老人,臉上寫滿了他們一生的經歷,可轉頭,此生最愛的那個人還在身邊。
? ? 談及友情呢,巴金先生所述的“相見時沒有大悲大喜,幾句簡簡單單的話說盡了千言萬語”正是我所憧憬的情誼。
而幸運的是,正好的年紀,我遇見了這樣的朋友,懂我傷悲,知我歡樂,恰好合拍,興趣相投,一起同窗走過高中三年,一起下課趴到教學樓二樓拐角處談天論地,一起嘻嘻哈哈沒心沒肺。如今,分散在各個城市,卻也約定著一起來場畢業旅行,我喜歡這樣的感覺,就如顧城的詩中描述的一般"風在結它的種子,草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覺得十分美好。"
? 若我不能做那個在你的葬禮上描述你一生的人,那便愿你能做那個在我的葬禮上描述我一生的人。我希望你是帶著笑的,溫情脈脈地,或者略帶調侃地,輕松地講述我們之間的故事。
? 不希望你為我落淚,不希望你為我悲傷,想我的時候就寫一寫信,一訴衷情,或者望一望夜里的星,你便知,我同你一樣,不曾忘懷我們的過往。
? 這一生太短,然愛意綿長,拉長了我的思念,加多了我們的相聚。親人,愛人,友人,一同構筑了我們的人生。一程相伴,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