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書友在后臺給我們留言說,講一講曾國藩吧,今天我們就講講曾國藩,我選了這本書,叫《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大街上特別多關于曾國藩的書,基本上有一大類都是成功學,有一大類是厚黑學,還有一大類是相面的。我覺得這都把曾國藩給講歪了。
這本書的作者張宏杰,是一個有著史學修養的人,他是歷史學的博士和博士后。所以經過了嚴密的考證,并且他是真愛曾國藩。所以寫了這么一本非常具有可讀性的書,也把曾國藩的方方面面介紹得很清楚。為什么要選曾國藩來跟大家講?因為他是一個可以參考的對象,就是我們學王陽明的時候,你會覺得有點遙不可及,王陽明8歲就會寫詩,12歲就會用計,18歲就立下圣人之志,我們18歲的時候,還在琢磨怎么考大學呢?所以就覺得差距太大。
但是曾國藩的資質真的不怎么樣,首先說一點身體就特別糟糕。曾國藩32歲的時候,就開始害眼病。然后幾乎都是看不清的,模模糊糊的。36歲的時候曾國藩就已經完全看不清人影了。到了晚年,有一只眼睛是徹底地失明。然后他在大概48歲的時候,自己寫日記,說我的身體已經像70多歲的老人家一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所以你想,一個人如果身體都是這么弱,他怎么會有那么多精力去做事。
但是曾國藩的精力旺盛到讓我們所有人望塵莫及。你說這個人一定很聰明吧?不是,曾國藩那個愚笨的程度,真的是很少見。他考這個秀才,考了一次不中,考了一次不中,連著考了七次。一直到23歲的時候,才以倒數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了秀才。那你說跟他相比的同時代的人成績怎么樣?比如說曾國藩的好朋友左宗棠,大概是14歲就考上了秀才。然后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17歲。最夸張的是梁啟超,梁啟超11歲就考上了秀才。
而這個曾國藩的資質不高,這件事是所有人的共識。原因是什么?大概是遺傳。因為曾國藩的爸爸,是一直考到43歲才中秀才,你說這多費勁,曾國藩的爸爸來輔導曾國藩考試,就一次一次都考不中。曾國藩最后能考中,是因為那年沒讓他爸輔導才考上的。非常困難的一件事。這個李鴻章就說他的老師,說我的老師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叫儒緩。儒是儒家的儒,緩是緩慢的緩,就是反應慢。我這老師反應慢。左宗棠評價他這朋友說,才短。他經常用的詞是才短,就沒什么才氣。而且,還有什么欠才略,也經常這樣說。曾國藩自己說自己,說吾生平短于才。就是他非常清楚,我這個人不是很聰明。
所以就是這么一個身體又不好、又不是很聰明、出身又不是很高的,這么一個湖南孩子。最后立下了千古大業,救國家于危難之時,叫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這是利國的重臣,不愧他這個名字叫國藩,曾國藩的本名叫曾寬一。后來到了京城以后,當官改名叫國藩。國藩什么意思叫國之藩籬,他果然是為國家撐起了一片天。
所以曾國藩的一生當中,所有的業績綜合起來,我認為就是兩個字,一個是勤一個是恒。就是他極其勤奮,一個人短期勤奮是能夠做到的,像他這樣一輩子勤奮,達到了恒常的這個地步,這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所以還有人說,應該再加一個字叫拙,就是當你能夠意識到自己是拙的。然后我沒有那么聰明,再加上我特別勤奮,又能夠持之以恒,你也可以像曾國藩一樣,做出一番經天緯地的事業。
為什么大家覺得他做的事了不起,他是個書生,從來沒有打過仗。結果國家危難,太平天國起義亂了以后,他是回家休假。等于是,這時候皇帝說,你得出來辦團練兵,他就干了。從來沒有打過仗的一個人,竟然屢戰屢勝。然后平定了太平天國,還有后來的捻軍。書生領兵救亡圖存。
最重要的是他一輩子筆耕不輟,就是特別勤奮地喜歡寫東西。那天我算了一下,就是曾國藩整個這一輩子能夠留下來的文字,各位你們猜有多少?難以想象2000萬字,就是曾國藩這一輩子帶兵打仗,干那么多的事,他要做國之重臣,還寫了2000多萬字的著作。到今天,所以才會有那么多關于曾國藩的書。他的那個日記書信非常頻繁,這是一個極其勤奮的人。好了,那我們來看看曾國藩這一生,是怎么樣的一個情況。用曾國藩的回憶,他一輩子吃過五次大虧,叫五塹。實際上他跟別人講是四塹,為什么這么說呢?他說有一個別人認為最大的吃虧,都不算,他說跟那四次比起來,這最大的這一次吃虧都不算。那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曾國藩是1811年出生的,出生的就是一個,大概是一個地主家庭,也不是特別富裕。因為他后來在去京城當官的時候,還四處去想辦法湊錢。這個待會兒我們講經濟賬啊。當一個京城的官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然后23歲是倒數第二名,考上了秀才。第一塹,吾生平的塹是什么呢?21歲的時候他去考秀才,他覺得自己發揮得特別棒。
結果那一年發榜的時候,被學臺懸牌批責。學臺就相當于湖南省教育廳廳長。懸牌批責,就是發了一個文專門罵他,為什么?說他寫的這篇文章叫文理太淺,就是實在沒什么深度。那怎么辦呢?沒讓他考上秀才,給了他一個佾生。就是孔子講的“八佾舞于庭”那個佾生。
佾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今年沒考上秀才。但是明年你可以,免去前面的一些篩選考試,直接來考秀才,就給了他這么一個位置。這個對曾國藩來講覺得奇恥大辱。因為懸牌所有人都看得到,一看到,都知道學臺在點名批評他,他覺得真的是受辱。
但是這一次受辱對他幫助很大。因為從這件事以后,他開始改變了學習方法。然后重新學習,在后來23歲的時候就考上了。考上之后,24歲進了岳麓書院,在岳麓書院學習,中了舉人。28歲進京考中進士,更名國藩進入翰林院。他一旦進入翰林院以后,曾國藩的這個命運,就發生了改變。就是他當官當得特別順。28歲從湖南農村,到了北京當官,十年七遷。就是短短十年的時間里邊,七次躍升。給他的這個官職叫禮部侍郎,這是挺大的一個官。他能夠直接給皇帝上書的,這么一個崗位。所以曾國藩自己,在給家里人寫信的時候都寫,說很奇怪怎么升得這么快。
很奇怪,曾國藩在十年七遷的這段時間里邊,非常不愉快。就是經常給家里人寫信,說我干脆回去算了就不要干了。因為我覺得啥事也干不了,他覺得在北京這段時間,太浪費時間。就是整個(晚清)官場的那個腐敗的氣息,想做什么事都做不了。
然后,接下來就到了第二大塹。第二大塹是在1850年,也就是道光三十年的時候,道光去世。去世以后新繼位的咸豐皇帝,只有20歲特別意氣風發。咸豐皇帝一上臺干了一件事,就是四處求言,就是告訴大家說有言就進言,大家趕緊說,說有什么想法。
這時候曾國藩覺得機會來了,他就給皇帝寫了一封信,說什么呢?其他很多建議,其中有一條,被皇帝大加贊賞的就是皇帝應該更加勤勉,皇帝應該跟大家一起做日課,每天做日講。就是皇帝把大臣們叫在一起,皇帝給大家講課。或者皇帝今天沒什么講的,請老師來給大家講課。這么每天都堅持講,他說這個必有效果。后來這個新皇帝一聽,說這挺好,就跟曾國藩講說,那你這樣,你去畫一個,日講堂的示意圖給我看。就咱們要裝修這個日講堂,總得有個大概的方位,你畫一下。
曾國藩就回家畫,沒受過美術教育,曾國藩就瞎畫了一個,瞎畫了一個圖拿上去,皇帝一看都覺得特別不像樣。結果周圍所有的大臣,看完了以后就笑,說這畫得也太次了。結果這個事傳為笑柄。這是他的第二大塹,就是成為整個朝堂之上的笑柄。他那個日講的那個事,也就慢慢地不了了之了。這是第二塹。
然后第三次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他看這個咸豐皇帝,雖然一開始氣象很好,到處納言,但到最后發現,什么都不干。就東西寫上去以后,這個皇帝經常批一個叫作“毋庸議”。“毋庸議”就是別瞎說,你議論那東西都不管用,朕自有分寸。我自然會解決這個問題,曾國藩就特別憋屈,寫了那么多的條陳、寫了那么多的建議,都沒用。而且他發現其他所有人寫了很多的建議,也都沒什么用。曾國藩憋不住了。
他后來給皇帝寫了一條要命的東西,他寫的這個東西叫作《敬呈圣德三端預防流弊疏》。這個東西寫得有多厲害呢?我念一下,你們都會替他捏一把汗。他主要給皇帝提了三條意見。
第一條是見小不見大,說皇帝見小不見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批評皇帝有“瑣碎”之風,“謹于小而反忽于大”。整天把精力用于,挑大臣們的禮儀疏漏之類的小毛病。對派往廣西鎮壓起義的人員,安排不當。你看大事你要管的沒管好,整天管人上朝的禮儀。這不是皇帝應該干的事。
第二他批評皇帝,“徒尚文飾”,不求實際。鼓勵大家進言,大家提了不少意見。其中,怎么也會有幾條有見解的吧。結果都是批了,“毋庸議”三個字而已,沒有一項落實,偶爾有幾個被肯定的,也沒有好結果。剛剛表彰了倭仁,倭仁是一個蒙古族的大臣,不久就驅之于萬里之外。剛剛發布肯定蘇廷魁的圣旨,不久又批評他是離經叛道。看來您所謂求言,并無誠意。這就要死的節奏了。
第三是剛愎自用,飾非拒諫。出爾反爾,自食其言。一開始說聽取大家的意見。現在卻動不動就說,大權“朕自持之”,“豈容臣下更參末議”。這就是豁出去了。就曾國藩這意思,就是要么你就把我殺了,今天反正我不吐不快。我一定要把我的意見全說出來。咸豐帝大怒,咸豐帝當時就說,要交辦去查處。看這個官員有什么問題,馬上就要辦。幸好皇帝身邊,有幾個明白人趕緊勸,說這種人是個人才,你千萬不要去給他辦了。皇帝想了半天,這皇帝也真了不起,摁住了心中的怒火。
但是皇帝給他寫了一封,特別長的反駁的信。就證明,皇帝并沒有接納他的意見,皇帝只是沒有處理他,在大臣的勸諫之下,咸豐皇帝假惺惺地,夸獎了曾氏幾句。但是又下了長篇的上諭,細細為自己一一辯解,針鋒相對地駁回了曾國藩的主要指責。
所以你想曾國藩這時候,這脾氣干的這些事,都是不利于干活的。就基本上,他跟皇帝的關系,也不好,跟周圍的同僚的關系,也不好。這是非常糟糕的一種環境。導火索是什么呢?琦善和賽尚阿這兩個滿族的大臣,犯了特別多的問題和錯誤。其他的大臣,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因為大家都是在同一個朝堂上做官的,能夠掩飾就掩飾過去。但是曾國藩不行,曾國藩就說,這兩個人的問題非常嚴重。然后說必須得查辦。結果琦善和賽尚阿都被流放。
就這一件事出來了以后,整個京城的官場,所有的人都不理曾國藩。不但是不理,甚至人人唾罵,不與同席。就是曾國藩去哪兒吃飯,周圍的人就走了,說這人不跟他吃飯,他在京城整個抬不起頭。因為他得罪了大量的叫“大名大位”之人,就這些人名氣又大位置又高,全給得罪完了。再加上曾國藩的經濟狀況也特別糟糕。
你知道清朝那個時候的,這些當官的人有多窮。就是當你決定要去北京當官的時候,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募款。因為你每年的俸祿,是根本不夠你在北京生活的。基本上曾國藩在北京搬了幾次家,他一年的那個房租,就剛好夠那個俸祿。就等于你拿著朝廷發給你的俸祿,交完房租,剩下就等著餓死了,就完全沒有錢。
所以大家記得范進中舉吧,就是范進之前特別窮。但是當他成為舉人以后,所有的人都跑過來給他錢。就周圍四里八鄉的人,連他的那個岳父,都跑過來,說這個豬肉可曾吃過二兩的那個,都過來給他送東西,送豬腸子送什么。所以所有人一中舉人以后,在鄉里鄉間,就把他當作一個投資的對象,就不斷地給他錢。所以這才能夠撐得住他,在這個京城能夠活得下去。
曾國藩有一次終于得到一個機會,讓他去江西主考,就是做江西的主考官。(他)高興得要命,趕緊給家里人寫信,說終于撈著機會了。說我可以去江西了。因為他本來在北京待著就不愉快,他就出發。然后走到半道上的時候,走到安徽太和縣的時候,就聽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母親去世的消息一傳來,那中國古代的官員你得丁憂。就你得請假回家。然后在家里邊處理這個喪事,守孝幾年時間。這時候,結束了14年的京官的生活。等于曾國藩在北京當官,就當了這14年的京官。非常不愉快,而且被所有人嘲笑。他覺得這是非常丟臉的一件事,對他來講是第三次大塹。
然后,接下來回到家里邊丁憂。在家里邊休長假的這個狀態,這時候到了咸豐三年六月份。長沙出的這一次大塹,這是怎么回事?就是當他回到湖南以后,太平天國已經鬧得越來越厲害了。這時候皇帝給所有在家里邊的這些在籍官員發通知,說每個人都要出來盡量地辦團練。辦團練,就是你要組織地方武裝,你要捍衛咱們的王朝。因為太平天國太厲害了,當時的部隊跟太平天國打仗,用一個詞形容,叫一觸即潰。
太平天國打仗很厲害,這些人打仗靠的是什么?《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熟讀《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所以每次打仗詭計頻出。然后這些官兵一個個要么抽大煙的,要么做生意的,那時候是非常烏煙瘴氣,都不愿意打仗,一觸即潰沒法打。然后皇帝就說,你們大家都辦團練。其他的人辦團練的辦法很簡單,兩條路要么是忽悠一下皇帝,說辦了辦了辦了,要么借機斂財。怎么借機斂財呢?說我現在要辦團練了,你們都捐款都捐款。如果你看過《讓子彈飛》的話,你就知道,那個師爺是特別懂這一套。我要去進山剿匪,所有人都要交錢。基本上都是這個套路。
但曾國藩不是,曾國藩是真辦團練。曾國藩是真干活。所以他就給自己找了一個機構。因為名不正言不順,你辦團練,你算是地方上的什么一個崗位呢?,他自己起了個名,叫湖南審案局。為什么叫湖南審案局?因為當時天下大亂以后,社會治安非常糟糕,有很多人借機當土匪借機搶劫。所以整個地烏煙瘴氣一大堆的事,他就搞一個湖南審案局。有案子就來我這兒報,來我這兒審,地方政府管不了的送到我這兒來。
他就三招,他審所有的案子,都是當下立判就三招。第一招就地正法,殺頭夠狠吧,第二招亂棍打死,還不如殺頭。當時亂棍打死了很多人,現場就直接打打死。第三招罪行輕一點的收押,放到監里邊,殺了幾百人。所以人家給他起個外號,叫曾剃頭,曾剃頭的名字是從這時候來的。還沒有跟太平軍開仗的時候,他做湖南審案局的時候,大家就把他叫曾剃頭。
因為殺了太多人,這件事情惹怒了很多地方官員,為什么呢?倒不是因為殺這么多人,核心原因是因為老百姓都把案子送到他這兒來。就是地方的官員借著這么多的案子有事可辦,他有很多撈錢的機會。結果這樣一來顯得地方官員,無所作為什么事也做不了。所以地方官員就特別討厭他。而且曾國藩訓練部隊。還有一個特點,他不招退伍軍人。就是你是曾經當過兵的,一概不要。為什么呢?
因為曾國藩有一個原則,他說現在的軍隊,自守備以上無一人不喪盡天良。他認為那個軍隊已經爛透了,你知道那時候當兵的人,都在做生意。所有的人說要集合訓練,這邊這些士兵說不去不去,花點錢給一個普通人,你替我去一下。所以站在場上那些人,都不是當兵的,都是花錢替著來的。沒有人專心打仗。
所以曾國藩說一概不要,我就招普通人,就招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然后我訓練他們,曾國藩要求,所有的部隊每天早上起來,他要訓話。他是個文人帶兵。他覺得最重要的是,讓這些人變成好人。讓這些人內心當中有理想主義精神,有責任感。所以每天早上,都一定要給這些士兵訓話。給曾國藩帶來最大麻煩的一件事,是他要求營兵也來聽講,他說,我希望讓這些人也來聽一聽我的教化,我每天早上站在這兒,給他們訓話的時候,他們聽一聽。就這點事他們都做不到,那些營兵受不了。
其中有一個長沙的副將叫清德。這個人跟太平軍打仗的時候,一上場就跑了。所以是個膽小鬼。
但是,跟曾國藩斗爭的時候,特別勇敢。清德就不去,就跟底下的士兵說就不去,他叫去就不去。有一次他們的士兵(綠營兵),就和曾國藩新的士兵,在街上發生械斗經常打架械斗,械斗打得厲害了,而且還把曾國藩的士兵打傷了,回到他們的營里邊,就講我們的兄弟被欺負了,怎么辦?
這些人拿起刀拿起槍,就去曾國藩的府上打砸。曾國藩一開始很鎮定,覺得他們難道敢造反嗎?還在那兒寫字。結果那些士兵沖進來,拿刀就照著他砍,曾國藩趕緊就跑,差點被一刀劈中。大街上人全跑光了,沒有人敢出來勸事。因為湖南當地的官員,都等在那兒看曾國藩的笑話,說你看這不是喜歡練兵嗎?把兵搞成這個樣子。他就到處跑,跑到湖南巡撫駱秉章的門上,叩門。當當當地敲門,這時候駱秉章才出來,說怎么回事?這些士兵一看巡撫出來了。這些士兵老實了。
曾國藩把這事前因后果一講。講完以后,駱秉章說,這樣,馬上過去,給人家那些士兵松綁,就曾經打人的那些士兵松綁。松綁以后,還一個勁叫兄弟委屈了,趕緊回去送走了。送走以后,曾國藩很生氣,說這些人違反軍紀還打了我的人,你怎么就送走了?駱秉章就講了一句話,哎呀,以后打仗還得靠他們,就這么一句話這事就解決了。曾國藩覺得無比羞辱,所有人就覺得,你在我們這兒一點用沒有。沒人聽你的,連士兵都敢拿刀砍你。你看你怎么著吧。所以這是曾國藩所說的,那四塹之外的那一塹。就曾國藩認為這一次都不算什么,因為其他那四塹更厲害。
但是我們總結出來,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大的吃虧,曾國藩后來想怎么辦呢?這實在是斗不過這些地方官員,怎么辦?搬家。他從長沙離開搬到了衡陽,到衡陽一個偏僻的地方去練兵。他用了一句話形容特別好,叫作“打落牙齒和血吞”。什么話都不講,好好去練兵。曾國藩到了衡陽去練兵的時候,面臨著叫作五無的狀態。
五個東西都沒有,沒什么呢?第一,沒有辦公場所,就是沒地沒地讓他辦公。第二,沒有名正言順的職權,就你算是什么人呢?你是哪兒派來的呢?你是自己跑來練團練的。這特別奇怪的一支武裝。然后第三,沒經驗,一個能打仗的都沒有。因為他又不是武將出身。第四,沒朋友。就當時連他的朋友,就是像左宗棠、像胡林翼這樣的人,大家都批評他都不愿意幫他。第五個沒有制度保障。沒有制度保障,就意味著沒有軍餉。你知道一個部隊沒有軍餉,就算是山民他也得吃飯呢。這沒法解決。
那曾國藩怎么做呢?沒地方找祠堂,就直接在祠堂里邊辦公。這是他的地。沒有牌子,沒有牌子怎么辦呢?他又把那個湖南審案局掛出來,就起了名,我是湖南審案局。然后沒有經驗自己摸索。尤其是水軍,就那時候打仗水軍很重要。但是,他們在當地,沒有人見過軍艦什么樣。就不知道這個戰船到底怎么做。曾國藩就去到處找那些,會做龍舟的人。然后把龍舟改造成戰船,一步一步地摸索,水軍的作戰經驗,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接下來你說沒朋友,就到處跟人解釋,跟朋友說自己要干什么?最后沒有制度保障怎么辦呢?兩招。一個叫勸捐,勸捐就是跟別人說幫忙捐點錢,國家危難我們需要練兵;另外一個叫作勒捐,勒索就是你不捐,把你們家老大來來捆起來,等你拿錢來贖。沒辦法,他就是用這幾招。
這里邊還惹了皇帝大怒,皇帝有一次差點把他法辦了。有一次曾國藩好不容易募到了兩萬兩銀子。這兩萬兩是誰給的?是湖北巡撫楊健的孫子,這個楊健的孫子有錢,就給了他兩萬兩銀子。要求也不高,要求就是你能夠讓朝廷批準,把楊健列入鄉賢祠里邊祭祀。他就把這個東西上報給朝廷。
結果,咸豐皇帝看了以后非常生氣。根本體諒不到曾國藩在一線這個難處。批示什么呢?說“名位不能輕易予人”,所奏荒謬之至。然后,說曾國藩“實屬袒護同鄉,以私廢公,顯背圣旨,可惡之極。……著交部議處”,京官們商議說這怎么審,審的結果是革職處分。革職處分的意思就是,你別干了。幸好這時候,皇帝又慢慢地,又恢復理智了。你看人都是這樣,人在氣頭上的時候,就可以說很多氣話。
皇帝就給他降兩級調用,曾國藩由二品的京堂降到了三品。曾國藩就是這樣慢慢地練起了一支17000人的湘軍隊伍。這是一個種子。這個種子在什么時候發揮作用呢?湘潭之戰,他們和太平軍3萬人碰在一起。在以往的經驗當中,官軍見到太平軍3萬人,直接就跑了。而他的1.7萬人跟太平軍,連著打了十仗,十戰十捷,這個東西實在是太鼓舞人心了,這一下子讓皇帝大為喜悅。
曾國藩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都是通過不斷地給自己使勁加油。這里邊曾國藩有一段總結,他在幾十年以后,在他的家書當中給他的兒子們寫:“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就是天下的事,如果隨隨便便就成功的,這非常少。有一半是你為了得到利益去做的,另外一半就是你被別人逼迫激將做到的。“百端拂逆之時,亦只是逆來順受之法”,“所謂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真處逆境之良法也”。
接下來第五次大塹叫江西之困,就是曾國藩因為打得好。后來皇帝就派他說,那你湖南打得好你支援一下江西,到江西去打仗,他到江西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什么問題?他不是地方官,你知道地方官員最看重什么?就是誰能夠保舉我升官。所以他們只看重自己的頂頭上司,或者是自己這條線上更高的領導,而你作為一個團練,你沒有提拔我的職責。所以他誰都調動不了。
結果到了江西以后,遇到的巡撫叫陳啟邁,這個人昏庸無能而且朝三暮四。最重要的問題是,他整天喜歡出命令。他的命令一會兒讓你到景德鎮,景德鎮剛走到一半說,不行還是回南昌,南昌不行再去哪兒,就是把所有的部隊調動得暈頭轉向。后來曾國藩實在受不了了,一本直接參到皇帝那兒,你知道,曾國藩雖然在地方上沒有什么權力,他唯一的能力是直接給皇帝寫信。所以給皇帝寫信就參了陳啟邁,陳啟邁直接被拿下。這一旦拿下以后,你發現他就把地方官員得罪完了。
就地方上的人會覺得說,這人太不好相處。大家都特別恨他,那時候曾國藩說,“我事事被人欺辱,故人得而玩易之也。”就是所有人都可以玩我,所有人都可以把我哄得團團轉,實在是沒有任何辦法。他用了一個詞叫“積淚漲江”,就是我的眼淚流下來,把那個江水都能夠漲起來。就是那段日子不堪回首,為什么呢?上邊皇帝不足夠信任。皇帝怕什么呢?說這支武裝力量這么厲害,那將來萬一他要是造反怎么辦。他又是漢人。
所以皇帝為什么老調他去打太平軍最難打的部分,就是希望把他消耗掉。消耗掉以后到最后決勝的部分,還是讓滿人的部隊,來收拾最后的這個攤子。這樣一來你看,是滿人攻克了太平天國,而你的這個力量,慢慢地就被消耗掉了。所以他覺得,上邊來的壓力特別大。然后下邊呢?官員根本不配合。
在這個過程當中,曾國藩的父親去世了,父親一去世又要丁憂。他就跟皇帝上書,說丁憂三年我要回家休息。曾國藩心灰意冷,就回到家里邊去,他為什么敢于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曾國藩覺得你得用我。因為你知道,現在就是我有戰斗力,別人都不行,就回老家待著不去。皇帝果然就給他寫信,說你趕緊出來,丁憂這事你放一放,現在打仗這么緊要的關頭,你怎么能夠回去休息呢?
曾國藩這時候把底牌亮明了,說你要想讓我出來可以,你給我一個地方大員讓我當,就是你要不讓我當個巡撫我管不了。他把這話說得特別直白,就那封信里邊寫得特別明白。就是以我現在的身份很尷尬,我出去想干活干不了。所以沒辦法,你猜怎么著呢?這時候太平天國不行了。就在這個時候,太平天國突然分裂。然后內部打起來了。內部打起來以后,皇帝一看,說這好像是要好啊,這事沒有曾國藩我估計也行。所以皇帝批復他說,那你就休息三年吧。
哎呀,這個打擊太大了。曾國藩那段時間都已經失態了。失態到什么程度呢?在家里邊逮誰罵誰,連他的弟媳婦他都罵。在家里邊誰看著不順眼就罵,脾氣極其急躁。身上的病也發作了很多,也睡不著覺。就所有人都繞著他走,每天脾氣大得要命,就可見這個人失了方寸。
但是曾國藩做了一件正確的事。就在他特別痛苦特別煩惱,壓力特別大的時候,他拿起了老莊的書。你知道中國古代的士人都是這樣,就是當一帆風順的時候就讀四書(五經),勇猛精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當沒考上舉人不行啦,這時候就讀老莊,讀老莊安慰自己莊周夢蝶,老子這些東西。讀完了以后心下大悟。他給自己在日記里邊寫,他說我過去叫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干一味剛強。這個話說得特別有道理。就是為什么他之前會造成那么多的矛盾。難道他遇到的所有的官員都一定是壞人嗎?實際上跟他的工作方法有特別多的聯系。
這里邊老子的話對他幫助很大。比如說我們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大柔非柔,至剛無剛”。所以曾國藩希望自己能夠練到老子所說的叫“和光同塵”的狀況,“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這幾句話對于曾國藩來講,覺得我之前是鋒芒太露。你知道老子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比喻,就是你有一個特別長的針尖,這個針尖如果特別長,從那個麻袋里邊都能夠扎出來,你放心過不了幾天就斷了。就是你太鋒利的東西,保持不了多長時間。
但是你如果能夠圓潤光滑,和其光同其塵,走到哪兒別人都看不出來,你是一個特別了不起的人。那你這個修為才算夠。就如果你修為,走哪兒大家覺得這人了不起,這境界也不算高。所以要做到和光同塵。曾國藩在家里邊不斷地去思考,老莊的這些問題。
他最后這樣寫,他說這兩年他稱作大悔大悟之年。丁憂三年,拿了兩年時間思考問題。“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這兩年算作是曾國藩的一個轉折點。就是如果我們拍電影的話,這一段時間應該就是我們所說的,叫恩寵時刻。曾國藩突然明白了,說原來工作不是那么干的。原來工作不是得罪所有人,就能夠干得好的。
然后這時候,太平軍又起來了。皇帝又傻了。然后趕緊說你出來接著干吧。咸豐八年的時候,太平軍一次攻破了,官兵的江南江北兩座大營,就等于兩座大營全被人拿下來了。這時候曾國藩重新出山。他重新出山以后,所有人都覺得,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一個巨大的變化:和氣,跟誰都客氣、謙虛、周到。你知道他在北京當官的時候,經常跟人吵架。他跟他的好朋友都吵架。他日記里邊就寫說氣得不得了,兩個人打起來了,就是吵著吵著就動手。這脾氣真太爆了。所以一下子變得和氣、謙虛、周到,照顧周圍所有人的情緒。你看,所以后來有人就講,就是說李鴻章和左宗棠,說李鴻章人不能欺之。太聰明太厲害,別人不能欺之,找不到把柄。說左宗棠叫不敢欺之。因為睚齜必報,性情剛烈,不敢欺之。說那曾大帥呢?說曾大帥為人寬厚,不忍欺之。就這人你都不忍心欺負他。你就足以見到曾國藩,在40歲以后出來的時候,那個和氣和謙虛的程度,已經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
然后第二個,他學會跟皇帝打太極了。原來你看他跟皇帝寫奏折,都直來直去。說不去就不去,說不干就不干。老威脅皇帝,動不動就說,你要不給我怎么怎么樣,我就不干了。現在他開始跟皇帝打太極,皇帝派他去四川,他一算去四川死定了。因為四川敵人又多、路又難走,他絕對不想去。不想去怎么辦呢?他不能跟皇帝說不去,他說我馬上就去。一個勁說我馬上就去。然后在這邊說,這邊又出了什么事,那邊又出了什么事,他老讓皇帝覺得他在努力地想去。但是去不了,直到最后拖黃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