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在字典里的解釋是“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而“讠”本就帶有講述的意思,故而在我淺薄的認知里,民謠即為以音樂的形勢講述普通人的故事。
民謠大都很簡單,一把民謠吉他,一副不需要有多么寬闊的音域只要足夠有特色的嗓子,或許有一個非洲鼓幫助敲出節奏,偶爾也可加一點兒口琴作為前奏和間奏。
(二)
民謠是小眾音樂,它不似流行音樂那般能占據著音樂中的半壁江山,也不似古典音樂那樣根深蒂固,它甚至被許多人說成是“無病呻吟”、“文藝青年的文藝病”。但一首首經典作品的經久傳唱還是有力地證明了民謠的獨特力量——九十年代的一首《同桌的你》不知喚起了多少人對學生時代的美好回憶。
誰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誰安慰愛哭的你,誰把你的長發盤起,誰給你做了嫁衣……
這是高曉松在為初戀女友梳頭發時突生靈感寫下的歌詞,字字平實,句句質樸,再配上一個最簡單的旋律和老狼充滿故事感的煙嗓,卻深深叩擊著每一個聽眾的心。在看似不經意間唱進你的內心深處,這便是民謠的最為動人之處了。
愛情一直是所有歌曲中不可避免的題材,民謠也未能免俗。可它卻又不似溫暖的小情歌那般甜膩,也不同于悲慘晦澀的苦情歌,它只是在詞句中滲透著一股子無奈與淡淡的感傷,讓人很容易就感同身受。就像歌詞里那座孤島,沒有悲傷,但也沒有花朵。
(三)
很奇怪,同一首歌,經過不同的聲帶演繹,出來的竟也是截然不同的效果。宋冬野的那首《安和橋》在他本人有著滄桑質感的聲帶里傳出時分明夾雜著的是對青春不再的萬般感傷。
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樣回不來,代替夢想的也只能是勉為其難。
的確字字都是夢碎了的無奈,滿目蕭然。但某次偶然間在一檔節目中聽一個十九歲的女孩用清甜的聲音將這首歌重新編織,撲面而來的竟是滿滿的和諧,而她自己也解釋說認為在這首歌里想表達的是自己正值青春的希望。于是此后再也不敢輕易定義一首歌傳遞出的情緒了。
(四)
民謠似乎總是走在流浪的路上,一把吉他,一副有特色的嗓子,所到之處皆傳唱著一個個故事,而聞聲之人也不由得跟著傷感起來。
愛上一匹野馬,可我的家里沒有草原。
這樣的絕望大概不止宋冬野一個人有所體驗。好在我們正為他難過之時,他在今年的七夕終于高調宣布“世上最好的姑娘嫁我了,承讓。”我們這才恍然,原來他說過的愛情都是過眼云煙的東西,只是在提醒我們向前看。真好,宋胖子終于回到了他的家,這不也正應了最美的那句:
你回家吧,我在等你呢。
(五)
愿所有孤獨的人都早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