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劉軒銘是在去年11月16日我在北大組織的“奔跑吧,企業移動應用”高峰會上。上周再見他時,人還是那么精神利落,但是少了北大活動帶著的眼鏡。上次見他時他還在任微軟SKYPE中國區總裁,現在他已經成為imo的一員,imo總裁。在離著imo不遠的星巴克里,聊了整整一個上午,話題更多地聚焦在企業互聯網的未來。
做企業互聯網 思維首先要進化
和他的聊天并沒有太大的壓力,因為他的健談。他覺得在消費級互聯網電商已經顛覆了傳統的零售商,京東和1號店正在替代國美和蘇寧。在企業級市場消費級市場正在發生的一切一定會重演,而且越來越快。
然而,要想在企業互聯網領域有一番作為,那首先思維要完成進化。而這種進化來自于外驅和內生的兩股力量。外驅力來自消費級市場的侵入,BAT的來勢洶洶,快速在企業級市場布局讓人越來越感覺,他們的到來并非只是試探性進入。劉軒銘覺得,硬幣總有他的兩面性,帶來壓力的同時也證明了企業級市場的巨大潛力。
事實上,蘋果也正在從消費級產品走向企業級,去年結盟IBM也釋放了進軍企業級市場的決心。我們還在猶豫企業級的產品是否能做的像消費級一樣炫酷嗎?答案是:為什么不呢?蘋果正在用入口的思維+伙伴提供能力的方式進軍企業級市場。
2014年9月份,谷歌宣布,旗下企業部門(Google Enterprise)將更名為“Google for Work”。為消費者開發的服務進行修改,然后再推向企業客戶,這樣的趨勢在facebook也同樣出現。
谷歌正和他的競爭對手蘋果、亞馬遜一樣,試圖更深層次的進入企業市場,以推動公司營收的增長。市場調研公司IHS預計,今年全球企業用于硬件、軟件和服務的支出將達到1.6萬億美元。
面對1.6萬億美元的大蛋糕,傳統的思維只是在實現企業的IT化,劉軒銘覺得當下,如果還固守舊思維是很難有新沖突的。企業溝通和協作的邊界正在被打破,對企業級所提供的服務也要能夠讓他們實現跨部門、跨組織和跨企業的互動,但這似乎只是imo提供能力的開始,首先要能提供讓企業掙脫束縛的能力。
企業服務提供商,而非軟件提供商
SaaS概念在國內多年,但是不可回避的是很多提供商還在用賣軟件的方式在賣服務。當下可能是對的,但是長遠看來,這種方式可能是錯的。不論是消費級應用還是企業級應用,IM都是粘性最好的應用。不同于企業級的是消費級可以就一單一應用做極致,開放性和體驗越來越好,承載文字、視頻、直播等功能及內容。當用戶習慣了消費級產品的“爽”之后,個體正在反推企業應用的改變和升級,可以看到的是企業級產品和消費級產品的差距正在縮小。
劉軒銘認為,同樣是提供入口的蘋果和小米,他們的運營策略卻截然不同,蘋果通過終端來建立了封閉的生態,通過商店來分發流量。但小米系(小米和小米投資的周邊企業)正在正在沿著人的生活軌跡布局,終端只是接觸用戶和搶占用戶時間的觸點,而小米未來的核心是沿著人們的生活做服務。劉軒銘表示,未來的imo一定是沿著人們的工作軌跡來展開,提供潤物細無聲的服務。
前段時間我寫了2015年企業應用市場的十大預測,提到了2015年將是企業IM市場激烈競爭的一年。然而免費的策略去年就有廠商打了出來,甚至正在沖擊整個市場。可以肯定的是IM未來一定是企業應用中的標準配置,IM也會是各路云提供商的必爭之地,與其說是入口的競爭不如說是平臺能力的競爭。這也是劉軒銘選擇加入imo時重點思考的問題,imo有8年企業級市場溝通協作的技術和能力積累。
既然選擇了以IM為基礎平臺,以人們工作為核心展開服務,那就一定是平臺和生態圈的打法。在采訪中我笑著說:“做老大一定要有做大的胸懷,imo準備怎么做?”
對此,劉軒銘講了三點:“1.提供PaaS平臺,讓更多的開發者可以進駐,并給他們提供優質的環境土壤和更好的商業模式;2.把API標準化,優化API,可以讓外部應用快速對接;3.提升自身應用的粘性和體驗。”
然而,這一切的核心是imo自身的用戶量達到一個量級,各家廠商的合作頗有些嫌貧愛富的感覺,這也符合大者恒大的規律。然而擺在劉軒銘面前的是如何帶領imo走上快車道,他也坦言8歲imo已經背上個小包袱。
寫在最后:
二次見劉軒銘給我的感受不太一樣,可能是因為第一次是遠觀,第二次是近聊,所處的場景不同。
11月底我曾經去過一次imo,imo創始人喬月猛拽著我給我講了一下午,也就是那一個下午讓我重新認識了imo,在我原來的認識里imo是做企業即時通訊的,但其實不全是,他是以IM為核心基礎,為每一位職場的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比如,定餐、商務旅行、打車等等方面的服務。在未來,imo的平臺可能會“消失”不見,但他的的確確每時每刻都在為你提供著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