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大人的一個“好消息”:我被選上班級圖書管理員啦!
此處鼓掌三百下!
嘿嘿,老子也是圖書管理員哦~博覽群書之后寫出了《道德經》~
貓大人還有一個“憂傷的消息”:姥姥接我遲到了!
恩,這個嘛...還好吧~
講個故事,ok?
早上瞅瞅君在辦公室練瘦金體,據說長嘆一口氣,驚得同事問:咋??
嘿嘿,其實瞅瞅君在聽《資治通鑒》,即下面這個故事?。?/p>
古人所稱的“四世三公”的意思就是父子相繼的四代人,都是執掌朝政、官居高位的大臣。中國歷史上能夠做到“四世三公”的不止一個家族,然而,能夠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唯有東漢時期以楊震為首的楊氏家族。楊震作為楊氏家族第一代始祖,為官清廉正直被后人所稱道,他的齊家理念更是為萬世所景仰。
楊震為官,從不謀取私利。在任涿郡(今河北省涿縣)太守期間,從不吃請受賄,也不因私事求人、請人、托人,請客送禮。他的子孫們與平民百姓一樣,蔬食步行,生活十分簡樸。親朋好友勸他為子孫后代置辦些產業,楊震堅決不肯,他說:"讓后世人都稱他們為'清白吏'子孫,這樣的遺產,難道不豐厚嗎!"
隋文帝楊堅在開創隋朝時,也以楊震后人自居。
楊震胸懷精忠保國之志,雖位登三公之首,卻無回天之力,眼睜睜的看著奸臣當道,擾亂朝綱,卻不能誅殺他們。壯志未酬,被罷官歸故里。楊震對其兒子和學生們說:“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惡嬖女傾亂而不能禁,何面目復見日月!身死之日,以雜木為棺,布單被裁足蓋形,勿歸家冢,勿設祭祀。”言畢飲鴆而卒,時年七十余。 楊震用生命證明自己的清白。楊震之死是他的政治理想抱負與黑暗現實的矛盾終結。他用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彰顯士大夫所推崇的“士可殺不可辱”的氣節。
楊震之死,開啟了東漢后期政壇長盛不衰的政治世家——弘農楊氏,造就了一個時代的政治奇跡,贏得了后世源源不竭的緬懷之情。弘農楊氏從楊震到楊彪,四世登三公位,楊家的政治輝煌世所罕見。楊震家風清正嚴明,社會聲譽無家可比。楊震有五個兒子,長子楊牧繼承他的爵位,后來做到富波相。楊牧的孫子楊奇,漢靈帝時,被任命為侍中。楊震的小兒子楊奉很有才學,其子楊敷早死,孫子楊群傳承家學,在漢獻帝時,官至御史中丞。楊里、楊讓亦有事功但不顯赫,唯楊秉一脈最為榮光,秉承家學清風,數代位列公卿。 楊秉還有“三不惑”(酒、色、財)的美譽。
算上楊震,在東漢中后期近80年中,楊震、楊秉、楊賜、楊彪祖孫四代皆為宰相,人稱“四世三公”,弘農楊氏因此成為東漢時期著名的名門望族。在眾多的楊氏脈系中,顯赫一時。楊震也因此被尊為弘農楊氏的開基始祖,楊家村則成為弘農楊氏的發跡地和祖籍地。
在隋代立國38年中,弘農楊氏中竟出了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等3位皇帝、28位王爺、6位公侯。到了唐代,其后裔中楊恭仁等11人出仕宰相。北宋時以楊繼業為首的楊家將更是武功蓋世、滿門忠烈,為人所敬仰。
除此之外,西漢著名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楊雄,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南宋詩人楊萬里,“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等等名人,更使弘農楊氏揚名于中華民族之林。
品行,才是人生跑道的助推器
貓大人啊,中國傳統修身理念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詞匯:慎獨。
如果從切合現代人生活、工作的角度對之進行取舍,可能有兩個層面的含義是非常關鍵的。其一,君子獨處之際,即便他人無法看到、聽到你的言行,也應恪守道德、法紀的準則。其二,君子應該在他不聞不睹(或因未知,或因沒有顯性約束力)之時保持戒懼謹慎,恪守規范,不妄言躁行?!吧鳘殹钡倪@兩層含義,都值得處于現代文明中的人,結合自身在生活、工作中的行為操守,認真思考,細細品味。
古人講“慎獨”,并不是要以自我道德約束代替外在的法制約束,而是措意于自我約束與外在約束間的相輔相成。一個沒有自我約束力的人,可能在外在約束對他起作用之前,就已經自弊了。尤其是對身處權位的人來說,時時會受到巨大的誘惑。故而傳統智慧中,對于官員的品德要求總是高于對普通人的要求。
so,大家選你做圖書管理員,瞅瞅君建議你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愛書--愛讀書、愛惜書
2、整理--要知道你管理的書的數目大概有多少?都有哪些書?進行分類(你們第三單元就是“分類”,要好好利用這個工具?。?/p>
①書名? ②編號? ③標簽
3、制定合理的借閱條件和借閱規則并督促你自己嚴格執行--比如看書前要洗手啊、看的書不能折損啊
4、每日放學之時的書籍都堅持著擺放整齊(這一點其實不容易,但是一定會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