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朋友圈,大多數伙伴都喜歡把一天中的碎片時間花在了上面。我和很多人一樣,曾經有過幾個小時不斷翻看別人朋友圈,甚至反復翻看自己同一條朋友圈的瘋狂記錄,在心理學上這就叫上癮。
翻看別人的朋友圈,主要源于彼此之間需要信息的暢通和對等,從一個角度上說你對這些朋友有感情有需要有溫度,所以特別希望了解他們生活的全部,從另外一個角度上是我們對新鮮事物的探索,每個人從內心深處都有強烈的求知欲或者叫窺私欲,總希望朋友圈能夠讓我們發現更多不了解的世界。
那為什么我們對自己發的同一條朋友圈會不斷翻看,反復翻看呢?這種讓人上癮的狀態,主要是因為你發的狀態隨時都有可能有人點贊,哪怕是一個贊,都能讓你覺得得到了獎勵。另外,這個獎勵最好是隨機的,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變換獎勵原則”。就像你在朋友圈發個狀態,有時候有人點贊,有時候沒人點贊,如果過了十分鐘還沒人點贊,你就老是想打開手機看一眼。這就是我們老想看手機的原因。
微信正是利用這種上癮的心理,贏得了億萬的忠實客戶,也使得它的廣告和銷售獲取了極大的利潤。那作為其他銷售行業服務行業,這樣的行為和心理如何運用在客戶和銷售上呢?
斯坦福大學的B. J. Fogg是行為設計學的掌門人。他最大的貢獻,就是把行為設計學和計算機軟件以及互聯網的應用聯系在了一起,創造了巨大的商機。游戲怎么設計能更吸引人?教育軟件怎么才能讓學生更愿意學習?這些都能用行為設計學搞定。
那具體怎么做呢?Fogg給了三個方法:第一,這個人必須自己想做這件事,也就是說他得有意愿。第二,這個人必須能做到這件事,過程越簡單越好。第三,你要提醒他做這件事,這就是一般軟件、應用和廣告做的事情。
在這三點里面,只有滿足了前兩點,你的提醒才有意義。如果一個人根本不想做,你給他發廣告,他會覺得是騷擾。如果一個人有意愿,但你的流程很復雜,也容易導致他放棄。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到銀行去辦事,因為賬戶余額較大,升級為私人銀行客戶。這時有專屬的客戶經理引導你進入VIP休息室,剛坐下就給你端了一杯熱騰騰的咖啡或茶,客戶經理在你身邊一對一的和你溝通規劃財富管理,你內心很自然的就會覺得要保持賬戶余額的穩定性,始終符合私人銀行的客戶標準。
這就是為什么現在企業都提倡注重客戶體驗,用服務吸引客戶,讓客戶對服務上癮,從而留住客戶的全流程。在互聯網時代,各種商家都推出了免費的體驗服務,可免費不一定能真正的帶來效益。簡單的大做廣告,廣撒流量,自賣自夸,客戶未必會理你。更關注客戶體驗,簡化流程,想個辦法讓他們很容易就能購買,效果將事半功倍。
拿我自己的跑步成癮來復個盤。首先是中年后飲食不定,身體健康狀況不太好,體檢結果引起對缺乏運動的警覺,其次是每天看到海邊很多人鍛煉,不需要找人協助,且只需要一雙跑鞋的成本,最后關注的公眾號舉辦了百人百天活動,有押金有機制有監督,于是跑步慢慢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習慣。走到哪里都會堅持跑上十公里,我也成為上癮跑者的代表。
所以,讓人上癮是你擁有忠實擁躉的最佳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