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新三板掛牌數量達到了10,000家,還是頗具紀念意義的一天。
從2013年末推向全國,快速發展,到如今3年時間,規模破萬,一舉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股權投資交易市場。截止目前,我國A股上市企業數量總數3000+家,港股市場企業總量1900+家,而納斯達克和紐交所的企業數量分別為2600+、2500+家。新三板儼然已經成為我國資本市場重要一層,本著服務于中小企業融資的宗旨,新三板填補了我國資本市場的一塊空缺。
局限于流動性等原因,現在的新三板市場還不完全成熟,還充斥著諸多不一樣的聲音。
萬家后的新三板后續發展將是如何?
1、關于流動性改善方面:
流動性不足是目前新三板市場上最被說道的一個弊端,僵尸股遍野。隨著掛牌數量的進一步增多,改善流動性、完善市場交易機制或許成為了三板亟待改革的核心問題。目前三板市場上的交易方式主要為協議交易,少量的做市交易,就現有的萬家企業市場規模,70家做市券商,每家投入1.2億用于做市的數量和資金量是遠遠不能滿足三板企業需求的。
l做市商擴容,引入私募做市:
在今年5月,股轉公司就開始準備私募做市的試點準備工作,直到12月13日,股轉公司發布私募機構做市業務試點專業評審結果,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省高新技術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廣東中科招商創業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復星創富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敦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江蘇毅達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盛世景資產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朱雀股權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浙商創投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同創偉業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10家私募機構成功入圍,從而也標志著相關私募機構參與做市業務試點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伴隨著做市商擴容大幕的拉開,預計在未來備受關注的市場流動性也必將有所好轉。
l降低合格投資者門檻:
近日,中國證監會正式公布《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該辦法一時間也成為我國資本市場的焦點,根據該《辦法》:“專業投資者主要包括五類,一是金融機構,二是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即平常所稱的“特殊法人”),三是四類養老基金、社會公益基金及兩類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及RQFII),四是同時符合年末凈資產、年末金融資產及投資經歷等條件的法人或者他組織,五是同時符合金融資產(或年收入)及投資經歷條件的自然人。對于自然人的要求將原有的“本人名下前一交易日日終證券類資產市值500萬元人民幣以上”修改為“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或者最近3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 條件的修改,無疑是變相降低了投資者門檻的,若新三板也修改相應的合格投資者標準,那么這又算是一個改善流動性的利好消息。
2、市場逐步規范:
l進退有序
經歷了15年瘋狂發展、16年理性發展,隨著分層制度的推出,新三板市場總體在向著更加規范化、理性化的方向發展。在本年10月,股轉公司發布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股票終止掛牌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就對主動終止掛牌、強制終止掛牌做了明確說明,在強制終止掛牌中,更是具體明確了摘牌事宜,截止12月19日,新三板已有50余家企業摘牌,從全年來看,摘牌數量在逐月增加頻率在加快,其中大部分還是因轉板、被并購或擬IPO而主動申請退出,朗頓教育、中成新星、嘉禾小貸、森東電力、眾益達5家公司因未按照期限披露年報、半年報被強制摘牌。在過萬企業的新三板市場上,只有制度的逐漸明朗清晰,企業進退有序,才能算是一個完善、健全的市場。
l懲罰分明
12月來,股轉公司連開9張罰單,對5家掛牌公司、3家主辦券商及1家律所采取自律監管措施。這5家被自律監管企業均是因在掛牌前的申報期,沒有履行信息披露義務以及相關內部決策程序。這也意味著隨著規模擴大,制度的完善,相應的管理也逐步步入正軌化,同時三板企業、中介機構也應當對市場對制度還保持著敬畏之心。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也要求我們的三板企業要積極謀出路,企業經營亦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市場的公平競爭最終會導致優勝劣汰的結果,抓住市場呈現的利好,提升自身綜合實力,方可屹立于大千世界。
更多財經資訊關注
【大話華爾街】
九天云竹出品
股票代碼【837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