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剛剛進入職場的時候,經過被老板罵腦子進水,批評自己做事情不動頭腦,理由無非是既不能領會老板意圖,也無法高效做出好決定。心酸呀!職場中你想成長要么有貴人愿意攜你,但少之又少;要么你偷師別人看他人是怎么做,容易走彎路;要么從書本看職場人士的總結,在用于實踐。因此選擇管理類成長類的書籍對一個年輕人來說很重要,畢竟要有所提高才能保住飯碗,才會走的更高更遠。
02
現代社會投資自己是最大的投資,讀書充電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我比較偏愛后浪出版的個人管理書籍。諸如日本作家撰寫的《交辦的技術》《帶人的技術》和《做事的常識》,這些東方企業職場人士所寫的管理書籍細膩而富有感情,具有亞洲文化的共通性,會促使我們工作更加嚴謹細致。美國作家撰寫的管理書籍對職場有良好的前瞻性,會讓你跳出圈子提高眼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博士,管理學和組織行為學大家羅賓斯這本《做出好決定:理性掌控工作與生活》就是這樣類型的書籍,適用于當下浮躁的社會,條理清晰意圖明朗,對迷茫的職場人如何做出好的決定有非常大的幫助。
中國職場過分強調 “先做人,后做事”這個理念,對此我多少有些疑惑。應該是本著“先做事,后做人”的原則,你連一件事情都做不明白,依靠什么在職場立足,沒有真本事靠阿諛奉承拍馬屁嗎?
03
閱讀《做出好決定:理性掌控工作與生活》有以下收獲。
1、了解決定重要性。
不就是一個決定嗎?大不了重來,是這樣嗎?
一個人決定不了自己的出身,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決定不了自己的體型與外貌,是吳彥祖式的俊男還是路人甲路人乙,然而在人生的關鍵點上諸如求學、工作、婚姻、職場都是有決定權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環環相扣,一個錯誤的決定往往需要幾個正確的決定來彌補,錯過高速路口后調整后再次通過時,就怕已經晚了,不再有機會了。在這個拼資源的時代,平凡的我們起點就比一些人低,只有把握每一機會做好每一次決定,才有逆襲的可能。
2、了解自己的特質。
成長是漫長的,了解自己更是艱難的。小時候我們都曾有這樣那樣五彩的夢,也曾憧憬未來,后來我們發現夢想和自身還是有很大的距離,這個距離不單單是努力就可以的,該書在第二部分通過測試可以判斷一個人是否是高效決策者,你是完美主義者還是差不多先生,是熱愛冒險者還是保守主義者,只要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做出決定。
3、避免錯誤傾向
過度自信。在判斷和決策中,沒有任何問題會比過度自信更為普遍和更具災難性。
惰性。能拖到明天做的決不今天做。
即使滿足偏差。為什么我們會很不想減肥、戒煙呢?因為不這么做的話會帶來即時的快樂,卻把代價延遲到不可知的未來。
熟悉度偏見。不要被熟悉的失誤蒙住了眼睛。當作決定時的情況與以前的情況類似時,我們傾向于把之前做過的決定照搬過來。
情感卷入錯誤:當時忍住就好了。不要因為一時心煩意亂就做出永久性的愚蠢的行為。
后視性偏差:人人都是事后諸葛亮。
還有很多,具體的可以看書,這里不一一說了。
4、高效決策建議
關于目標的選定。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里,每一條路都將是死胡同。
什么時候適可而止。當繼續努力不再可能產生任何有價值的選項時,做出你的最終的決定。
不要糾結過去。沉迷于過去的決定常常與惰性和拖延癥有關,就因為我們害怕犯錯誤。
04
最后強調的是知行合一,付諸行動則萬事皆成。
如圖書封面所寫到的“道理聽了許多”,僅僅明白“道理”是不行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目標決定的重要性——了解自己的個人特質——學會做出好決定——高效完成決定。這樣的員工一定能創造出最佳的利潤,要是有人再說你腦子進水了,你可以考慮換家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