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父母的不完美:他們不懂你,不代表他們不愛你
父母不懂你,
不代表他們不愛你;
與父母和解,
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
01
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
“我一個人坐在書房里面,對著電腦。天色越來越黑,可是我覺得已經(jīng)沒有力氣站起來去開燈。電腦藍色的光就映在我的臉上,我止不住地流眼淚。”
一位著名作家,在旁人看來是那樣光彩奪目,也一定是父母眼中的驕傲。但聊起自己的父親,麥家表現(xiàn)得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有些自卑,有些怨恨,又有些愧疚。
這也是很多中國父母的“通病”:他們對孩子的愛,卻常常讓孩子受到了傷害。
麥家的父親就是如此。他是位普通農民,家里成分不好,還要養(yǎng)活一家老小,脾氣也格外暴躁。
而年少的麥家非常叛逆,經(jīng)常跟別人打架,為此沒少挨父親的打。
因為父親的毒打,父子之間產生隔閡。麥家發(fā)誓不再喊他爹,連續(xù)17年不跟他說話。
即使到了現(xiàn)在,麥家也覺得自己“從小就沒有學會放松,一輩子都在緊張”。
很多父母也許沒有意識到,他們當初對孩子的傷害,往往會融入孩子的血液里,一輩子也無法割除。
02
他們不懂你,不代表他們不愛你
小時候,我們往往會固執(zhí)地認為,父母傷害了我們,是因為不愛我們。
后來麥家自己也當了父親,他與兒子之間也宿命般的開始了一場“戰(zhàn)爭”。
兒子初二時開始叛逆,整整3年時間,關上自己的房門,不準父母進入他的房間,拒絕跟父母對話。
在《朗讀者》上,麥家說起這段經(jīng)歷,眼里隱隱閃著淚光:“陪伴兒子,就像陪伴一頭老虎一樣,你得小心翼翼。”
后來兒子去美國留學,麥家在他的行李里塞了兩個信封,一個裝了2000美金,另一個裝了一封信:
兒子,當你看到這封信時,你已在我萬里之外,我則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們太小了,但我們不甘于小,我們要超過地球,所以你出發(fā)了。
……
我愛你,真想變作一顆吉星,高懸在你頭頂,幫你化掉風雨,讓和風麗日一直伴你前行。
信不長,絮絮叨叨的全是一個父親對遠行兒子的拳拳深情。
兒子看到信后,回了兩個“感動哭”的表情,也讓麥家一下子淚奔了:這么多年后,兒子終于向他打開了心門,父子終于和解。
如果有的人沒有以你期待你的方式來愛你,這只能說明他們還不夠懂你,卻不能證明他們不夠愛你。
也許父親從未當面夸過你,但他一直在心里把你當成驕傲;也許母親經(jīng)常責備你,但她只是怕你受傷,擔心你走彎路。
我們選擇與父母和解,其實也是在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當你明白了他們的苦和累,懂得了他們笨拙的愛,才是真的長大了。
可惜這個道理,我們總是明白得太晚。
03
這一生不長,請好好相愛
無論你現(xiàn)在與父母的關系如何,都不得不接受一個殘酷的事實:我們能陪伴父母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2008年,麥家的父親已經(jīng)81歲了。當初那個精壯的漢子,已經(jīng)得了老年癡呆癥,完全認不出兒子了。這也成了麥家永遠的遺憾。
幾年后父親去世,他在《致父信》里這樣寫道:
我還從沒有在您悲傷的時候安慰過您,沒有在您臥床不起時像您曾經(jīng)抱過我一樣抱過您,沒有為您洗過一次腳,沒有為您剪過一回指甲……
沒有,沒有,我沒有為您做的事太多!
說真的,自從您病倒后我特別怕您死,我要贖罪,我要補錯。我欠您的太多,我要還給您。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這大概是人生最悲哀的事了。
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請原諒他們的不完美,就像小時候,他們也一直在包容你的不完美一樣。
人生苦短,別留遺憾。趁現(xiàn)在,好好相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