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覺察反思打卡
一、事件
今天不經意間又找到了些成長的意義。
事情起因是源自和兒子在小區玩,本來與對方家長約好了和另一個熟識小女孩一起玩,過程中小女孩的另一個男同學(幼兒園同班)過程中多次言語排擠兒子,提醒不要說話,本來就沒理跟你說話等等。我在一旁觀察說實話心里是有點不舒服的,不過對方也沒有太過于出格的表現,就沒有太多干涉。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當對方再次言語“挑釁”時,兒子沖過去把對方推到了,對方起來也不示弱,回踢了一腳,兩個孩子互有動手打了對方,最終以對方家長過來把孩子帶走告終,自始至終我沒有幫架,但事后我表達了對孩子的肯定,我認為他做得很好。
二、覺察
因為有多年的覺察與反思經驗,當對方小男孩多次表達類似行為時,我能感受到自己起了情緒:不舒服??春⒆幽兀砻嫔线€是積極融入整個群體,但是估計心里也憋著氣呢。我就在反思這份不舒服是哪里來的,大概想了想,應該是因為照顧接送的問題,孩子沒有在小區上幼兒園,所以跟院子里的小朋友沒那么熟,院子里的小男兒有點孤立他,他不開心。
這里突然想到了“校園霸凌”,如果總結一下霸凌的三要素,可以基本確定為:孩子受到的對待是消極的,是孩子不想接受的;二是這種對待一次又一次地發生;三是發起方勢力明顯要強于孩子,構成壓迫。滿足這三點,基本上可以被認定為霸凌。
如果是這樣的話,雖然是孩子無心之舉,卻也是有一絲絲“霸凌”的意味,因為校園霸凌的本質,就是幼獸對成人世界(等級社會)的模擬和演習,霸凌的表現是通過行為達成“群體孤立”的效果。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本地人排外欺負外地人本也就是一種霸凌。
三、反思
想到這里的時候,我有兩個思考:
第一,關于霸凌的解決方案。其一,以暴制暴,可以直接教孩子打回去。其二,換個環境,可以選擇轉學。其三,是家校共同營造一個有溫度的場域,防止“群體孤立”的出現。所以為什么場域的力量如此重要,可以說是人類立足之本。
所以在環境暫時沒辦法改變的那個當下,我支持孩子用兒童的規則(叢林法則)解決問題。
第二,我意識到一件事,那就是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真的有在這一路上逐步將孩子視為成為精神上的伙伴,親子關系也變得更加富有意義。因為孩子時刻處在本真的世界中,與孩子不帶有任何自負感的交流,不帶有道德評判,正好給身為成人父母的我們一個回歸本真的機會!我們借此可以去梳理自我過往的經歷,是否可以保持足夠清醒,帶著事情本來的面貌去接受和應對它,而不是控制和改變它。所以我不是謙虛,我是真的從孩子身上學到了很多,而我也真正希望做到身正為本、行為世范。這就是教育的本質了。
而這一切,不正是我在多年前下定決心做個人成長,走進職業規劃領域的初心所在嗎?
原來在不經意間,我也有做到之前所思所想,我在用自己多年的經歷與成長感悟,去真正踐行愛、啟發和示范。
想到這里,成長的意義復現,一切都是有結果的。
四、行動
專注職場、青少年的個人成長,做每一位成長者的終身支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