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期曾經連著快三年時間周末去當地的盲童學校陪伴學生,最初知道這件事的人普遍都會說,哎喲,你真是善良??晌铱偘焉屏祭斫鉃榕橙?,自然也不承認別人給自己貼上“善良”的標簽,覺得這是種戲謔,況且這就是我在做的一件事,關善良什么事情。
如果現在再讓我回到那個時候,我會坦誠一些了,是呀,我就是善良,怎么了,這不人人都是嗎?分析昨天的羅爾事件時,大家都在哀嚎公眾要冷靜,或者失望,哎人們都太感性容易被引導??墒?,最基本的讓人們想去轉發的原因難道不是人的“愛心、同理心和感情”嗎?
我看到公眾的躁動和可怕的輿論,也看到了小愛累積的大善。
微信公眾號“有馬體育”前幾天發了一篇文,NBA賽場上,一位球員放棄唾手可得的進球機會,毫不猶豫地用手拽住了空中失衡的對手,使之獲救。事后記者不斷追問,為什么你會幫他呢?為什么為什么?
球員說“我當時就是一種本能反應,把他拉住,并沒有任何的思考”。記者不死心,還在不斷追問。
“本能”,這兩個字就是我們轉發羅爾和球員施救對手的原因啊,因為幫助他人就是我們的本能呀。要再追問的話就得去問科學家了。
有馬體育繼續寫道“在投鼠忌器的恐慌氛圍里,人們摁住了本能,那些仍然遏制不住本能施行救助的人們,收獲了媒體‘勇氣可嘉’的用力褒獎。但惻隱之心,本該人皆有之?!?/p>
所以每個人都有善良和柔軟的一面,而我也終于接受了那一面的自己。
之所以敢面對那樣的自己,是歸于廣州半年的經歷,那是我開始真正接觸“公益”。
第一次知道“公益”這個概念是在大三暑假參加的“壹起新聞講堂”。當時的一些印象深刻的話是,“大部分工作靠的是薪資維系,公益人能走到一起靠的是相同的價值觀”“商業宣傳講究經濟利益,公益傳播追求社會責任”。
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有為性少數群體奔走的公益組織,有為乙肝患者融入社會主流努力的雷闖,有為勞工維權的勞工組織。當時的感覺就是aha moment,一下子反應過來,這似乎就是我想做的事情呀,原來還有這么多人也有相同的溫度和價值觀,在曾經的圈子里,我似乎是奇怪的,一度懷疑自己常有的熱心腸或者善良是不是為了當一個圓滑的“老好人”,我做的事是為了感動自己還是真的有益于人,想不出答案后我甚至有段時間討厭自己,非常討厭。
廣州夏天的溫度濕熱躁動,但也讓我開始有了期待,于是半年后,大四下期我去了兩家廣州實習,周一到周五輪流,周日會去第三家NGO參加為流動兒童開設的課堂。只是想趁著踏上工作崗位之前,體驗一下這個我好奇又向往的地方。
半年過去,有失望嗎?當然有。
有什么收獲嗎?很多。
這里只是與其中一家NGO,善導社會服務中心的故事。
去面試這家NGO的傳播實習生從上午10點持續到下午5點,但面試者一共只有6個人。這可能是最特別的面試了吧。在姓名牌上寫好名字后,傳播官(也是面試官)讓我們二人一組玩了一個游戲,游戲規則不細說,總之游戲中我們發現,我們特別習慣于我贏你輸,或者你贏我輸這種二元對立的關系。實際上,這個游戲可以兩個人雙贏。
“我們不是為了要比過誰,要超過誰或者打敗誰才生活著的,生活中不是只有你死我活的競爭,還有彼此陪伴協作的共同成長”
呵,頭一回有人告訴我不要想著贏。
這也是我在這里學到的第一點。
上午活動接著排版了一篇微信,下午在前實習生的分享也有一點印象深刻,
“先把事情做好,再談論做公益”意思就是,別老以為公益就是大愛人間,這就是份工作,也是社會運轉的一部分,你不好好把這份工作完成,再大愛人間也等于白搭。
哦,原來公益沒我想的那么白蓮花呀,做事是首要的。
這是學到的第二點。
下午接著6個實習生三三分為2組,小組內再進行22一組的采訪,第三個人負責觀察和提問。
傳播官讓我們回想自己在采訪和被采訪時的狀態,我那時候才發現我容易因為害怕冷場強國話題不讓他人插嘴,問問題時也很規矩的按大學經歷來,小組成員則聊起了家庭故事。
能夠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狀態,這是學到第三點。
最終順利進入這家NGO實習,它所做的事情是服務于公益人,同時也會直接進入到社區或群體中采納應用戲劇、協作等工作坊形式服務人群,我將它理解為公益人和創變者的休憩和加油站,也是公眾能夠有更好生活認知的提供方,真真實實在與每一個人打交道。也因此善導有一個slogan:創造參與的過程。因為現在太多項目和活動其實缺少了真正參與到服務群體中這一步,以為用錢就可以解決一切,善導希望創造這個參與的步驟。
善導對于許多公益人來說,稱得上是一個溫暖舒服的存在。
期間我參與了傳播推廣,工作坊記錄和教育劇場的跟進,這些每一個單項都需要用上萬字慢慢寫,現在想起來了兩件“很善導”的事情。
第一件:殘障人士
善導請來香港導師開設“如何給殘障人士開設工作坊”的課,針對的是需要服務殘障人士的公益人。推送已經發出去了,可是善導內部吵起來了。原因就在于“殘障人士”四個字。
A認為“殘障人士”是對該群體的歧視,作為公益機構更應該注意這樣的用詞,應改為“特殊能力人士”。B認為“殘障人士”是大家通曉的說法,殘障機構也在使用,并無不妥,不含有歧視。兩人在微信群里爭論,且明顯是帶有怒氣的在爭辯,后來因為第三方觀點介入才結束。
這件事情后的例會上,我本來以為沒有人會提這件事情,畢竟我們習慣的做法是“事情過了就過了”。沒想到A主動提起,梳理了自己當時情緒,坦誠當下她就是生氣了并有意識的語言攻擊,也說出自己覺得難過和委屈的地方,A說話的時候幾度哭腔,我特別訝異,A在我看來也是大boss地位,居然會在大家面前這么坦誠的回顧整件事。
最后她說出了原因“我們習慣了沖突發生就讓它過去,可是我不覺得沖突是壞事,不面對和解決才會讓問題更嚴重”。
敢于溝通、面對沖突、認知自己的情緒、以及對于類似“殘障人士”這樣的詞匯的使用...我的觀念也開始漸漸改變。
反思自己平時生活中:
對于“殘障人士”是否也有歧視和避之不及?話語之間是否已經形成了刻板印象?面對沖突,我會逃避還是去梳理,我敢不敢承認自己的憤怒和難過,還是要一直擺出一副我可以應對一切的摸樣?憤怒和生氣往往是因為自己的某項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能不能明白自己的需求?
不得不說,公益在重塑我的三觀,倒塌又建立,我一邊吃力摸索著又一邊為這種改變而心喜。
前面也說到了這份實習也有讓我失望的地方。
比如我會負責做活動的微信推文,可是千篇一律的推文讓我倦怠,公益講究平等,所以管理并不嚴格,我若犯了錯,他們會更在意你的感受,少責備,而久而久之,我拖延癥越來越嚴重...又比如我常懷疑做的這些事情到底有沒有用,能帶來什么積極的改變?看到一家企業能動輒拿上百萬來做所謂公益行動時,我為所在的小小機構感到無力。NGO的人都是名校畢業、經歷豐富,稱得上所在領域的佼佼者,可是不高的薪資怎么能吸引到更多的參與者呢,還有多少青年人愿意留下呢?加上身邊朋友和家人并不了解“公益”,我也一度在懷疑自己的選擇。
還好這些失望和困惑我并不會埋在心里,而是會跟NGO的同事坦白說。因為在這里,每個人都是有話語權的。
例會時,boss會注意到實習生還沒說話,便會主動問我們這段時間做了什么,有哪些疑惑,覺得自己有收獲嗎?如果沒有收獲的話,又該如何調整,boss安排的實習責任也是根據個人的規劃而來。之前我習慣了不發言,只是聽安排。但在這里,我逐漸敢表達自己的意見,況且這里有人愿意聆聽和尊重你的發言。
我其實現在還在猶豫要不要最終選擇進入公益行業作為第一份工作,但是我很慶幸我曾與它相遇,公益理念和講求行動的態度已經成為我的一部分。
比如,我不再用異樣的眼光看著路過的“特殊能力人士”,我不再覺得自己比起流動人口或者打工者似乎高了一截(之前即使與他們接觸,心理多少仍會有高人一等的感受),面對憤怒和沖突,我不再黑白對立的去判斷或指責,而是詢問了解情緒背后的原因,比如在這次的羅爾事件中,我不再去噴說,有三套房子還沒錢治?。恳驗榘籽∈莻€無底洞,我也看見過因病致貧的家庭發出求助時的絕望和僅有的一絲希望。還比如我相信人們彼此是可以互相成就的,簡單來說,往往為自己而活的時候其實不會那么努力,而當你想著還有父母,還有一些羈絆和責任的時候,你會更加有動力。
寫下這些東西本來是想折生氣的反駁 what you need 在12月1日推送的文章《其實從初中開始,我就對公益失望了》,現在寫完之后,愈發想念廣州那段經歷,現在也開始思考這篇文章背后所代表也是一些常見誤區。這篇文章原文鏈接:http://cgfkx.cn/UrY
1、將公益概念泛化,將其與慈善劃等號,與捐款捐錢與公益劃等號,甚至將陳光標這種官方有意幫助樹立的典型榜樣歸為公益
2、缺少公益界的聲音,將公益的不足之處放大到對整個行業污名化
3、公益行業長久以來自身的發聲不夠,況且公益理念建立在公民理念上,而我們普遍缺少這個意識
4、全文用相似例子論證一個觀點,不具有說服力
另外分享一個循環,是中午此前廣州的boss分享的。
公眾對公益了解度低-公益缺錢-依賴境外資金但現在受到限制-加入公益營銷/公益市場化-公眾了解公益但誤解更多-公益更缺少大眾的多樣化資源
心疼公益三秒鐘。
中午把what you need的文章轉給之前同事看,他現在去了加拿大,我詢問加拿大公益發展如何,他說加拿大不存在公益發展一說,因為加拿大發生的普通事在國內都能稱得上公益。
或許等到哪一天,我們不再強調公益的重要性時,才是公益發展的最好的時光吧。就像等哪天我們不用再奔走疾呼LGBT人群的權利時,他們才真正能好好生活著。
對于what you need的文章,借用昨天看到一位媒體老師說的,“俠客島批評咪蒙老師喜歡把灰色的事情說成非黑即白,激起受眾極端情緒,這句話適用于羅~籌款事件”,也適用于這件事兒。
每個行業的發展與其說是絕對有助于社會,不如說都有些瑕疵。何必說的非黑即白。
我雖然能理解現在想要內容火,就得態度鮮明,用情緒和感受來說話,畢竟這也是講究個性的時代,可是也請稍微多想一點。
公益能進行基于的就是最開始說過的人類的“愛心、同理心”,如果你對公益失望,那也是夠慘的。
如果說非要表明什么立場來顯示自己的鮮明觀點的話,我的立場就是,我不喜歡咪蒙,也不喜現在的what you need(曾經喜歡過),非常不喜歡。
另外就是,我會繼續記錄公益故事,怎么都不改,好的壞的,弊端益處,可愛和彷徨的人。這篇就是第一篇。
好了,我繼續生氣。
好生氣,可是我不想再保持微笑。